杰瑞网络

“满船清梦压星河”,为什么能被誉为元代最有意境的诗句?为何又出现在全唐诗中?sussi是什么品牌

  这是爆火的诗句,很多人都喜欢它!它的意境太美,余韵悠长,让人不断玩味、追捧千年。它出自一首误认为唐人写的元末七言绝句《题龙阳县青草湖》,被誉为最有意境的作品。

  然而,这首诗是典型的“诗红人不红”。历史对诗作者记载不详,只提到作者叫唐珙,字温如,元末明初的诗人,“珙豪于诗”。但对于其生平事迹、何年何月出生去世、还有哪些传世诗作等,都已无法考证了,让人有些遗憾。

  有意思的是,因为这首诗写得实在太好,竟被《全唐诗》编者误认为作者唐珙是唐人,而“自然而然”地将它归到了佳作如云的唐诗中。我们知道,唐诗是我国诗词的巅峰,而把这样的好诗归于《全唐诗》,实在是一个美丽的“误会”。

  《题龙阳县青草湖》

  元·唐珙

  西风吹老洞庭波,一夜湘君白发多。

  醉后不知天在水,满船清梦压星河。

  一生仅一首诗就流传千古的还有宋朝末年的诗人卢梅坡,他的《雪梅》一诗:“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搁笔费评章。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中饮酒赋诗、踏雪寻梅的人生意境,同样况味无穷,让人玩味。

  先说下题目“题龙阳县青草湖”,龙阳县是一个地名,指今天湖南的汉寿县,录属于湖南省常德市,地处洞庭湖滨、沅澧两水尾闾。青草湖与洞庭湖相连,在洞庭湖东南,因湖南面的青草山而得名,所以诗里青草湖又叫洞庭湖。

  “西风吹老洞庭波”,诗的首句即意境满满:秋风飒飒而起,广袤无垠的洞庭湖水,泛起了层层白波,渺渺茫茫。诗人用“吹老”而不用吹皱,让这湖水也有了人的气息,而且湖水似乎还“衰老”了许多。

  一个“老”字让秋夜里的肃杀之感立现,可谓句之眼,让人感慨万千,而正因“老”才引出了次句的“湘君白发”,我们等下再解析。

  伤春悲秋,本是人之常情。渺茫的湖秋之衰飒,与春日轻漾宁谧的碧水相较,给我们一种深沉无奈的逝川之感。诗人的悲秋之情隐隐而出了,而不需要直接言明,就已让我们的心境如秋夜里被“吹老”的湖水一样,难再平静。

  “一夜湘君白发多”,诗人仍觉意犹味尽,而再添新的愁绪,让悲秋情绪达到顶峰:这一夜的愁思,让湘君也多了白发。这里的“白发湘君”是谁?它源自一个美丽的传说,湘君是湘水之神,一个让人感动又悲切的人物-帝舜。

  传说帝舜到南方巡视,死于苍梧之野。帝舜二妃娥皇和女英前去往寻,得知舜帝已死,葬于九嶷山,悲恸欲绝,抱竹痛哭,竟泪染青竹,后因思念过度泪尽而死。天帝闻之感动封她俩为湘水女神,封舜为湘水之神,号湘君。

  现如今再提湘君,感受这样的相爱之深、相思之切,让人泪水涟涟,悲切之情喷涌而出,让愁绪更加难以自抑,以致“一夜白发多”。愁到一夜白头会是怎样的“愁”啊?李白这样形容过“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洞庭湖秋之景太过于衰飒了吧,竟然使美丽的湘水女神一夜之间愁成了满头白发。诗人如此的奇思妙想,足可以让我们想象出洞庭湖的秋景是如何的衰飒萧索,如何让人触目惊心了。

  诗人为何有如此的情感?他大致是想借客观自然之景,来表达自己的垂暮之感、衰颓之意。一个“老”字就暴露了诗人的小心思,且融情于景,达到了神而化之、画龙点睛的妙用。

  非常喜欢这两句诗,太有意境了,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而且这两句与前两句秋之衰飒截然相反,表达出了诗人的豪迈之情。诗人的一悲切一豪迈,两相对照,对照强烈,却丝毫没有转接痕迹,让人称奇。

  “醉后不知天在水,满船清梦压星河”,天上的银河映在了湖水之中,美妙的意境缓缓打开:入夜了,风停了,波静涛息,“我”在微醺之后浑然不知满湖水的星河只是天上的倒影,此时“我”清朗的梦满船都是,重压在了星河之上。

  似乎古代很多的佳作美篇都是在美酒佳酿中酿制而成的,如同“李白斗酒诗白篇”,以致弥留了数千年的馨香,这首诗亦然。“我”在湖边客船之上饮赋,从白天到晚上,一觞一咏,手不释杯,终至醺醺然,醉了,睡了。

  渐渐地“我”进入了梦乡,这感觉就像“春水船如天上坐”一样。而“我”感觉不是在洞庭湖中泊舟,而是在银河之上荡浆,船的周围是星光璀璨、明亮诱人的星河,简直太美了,就像置身于童话般的世界里。

  这样的意境太美,太让人神往了 !我从来就没有过荡舟银河之上之感,这满船旖旎的清梦,着实清丽迷人、独特别致,这是“我”醉人、睡了、梦了的“成果”。

  但“此曲只应天上有”,人在世间,终有梦醒时分。“我”醒来之后蓦然发现,这一切都只是美丽的梦,梦里的美幻之境与现实的衰飒之秋景相比,更增添了无限的惆怅留在心上。

  “醉后不知天在水,满船清梦压星河”,这两句对梦境的描写,让人叹为观止。梦境与实境太切合了,船在天上行与天在水中映太相似了。而最奇妙的是,梦境与实境太吻合了,船在天上行与天在水中映太相似了。

  而最奇妙的是,梦本身很抽象,并无实体,却说清梦满船;梦也无重量,却用“压”字来表现。如此把梦写得如此真切有实感,仿佛“梦”就是一件看得见摸得着的实物一样。

  这让我想起了李清照写的满船之“愁”,她是用船来载“愁”的。她在《武陵春.晚春》里这样写“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愁凝聚滞重,连舟都载不动了,你说得有多愁?而唐珙这里写的“梦”压星河,我认为会更胜一筹。

  那回过头来想,诗人为什么要把“梦”写得如此美妙、如此清酣呢?

  其实,这表达了诗人摆脱俗世喧嚣的愉悦,因为现实的萧索之景象,与梦境中的美丽星河相比,有着云泥之别。这里写梦而兼及情感,有了传神之工、对照之妙。古代写“梦”的诗不少,但写得如此清丽迷人的,却并不多见。

  有人说,诗的前两句与后两句怎么是剥离的?其实前两句写湖秋之衰飒,后两句写内心豪迈之情,是由景及情的写法,看似情趣各别,实则一气贯通、水乳交融,隐隐表达了诗人的垂暮之感、悲切之愁。

  总之,非常喜欢“醉后不知天在水,满船清梦压星河”的意境,因为有了天在水,所以才有了梦压星河的意境。而我们在喧嚣尘世中难以实现的,在梦的宁静与美妙的意境中,得到了惬意、宁静与满足。

  对于诗词的理解,都不全然是过度解读。毕竟当我们身处那样的环境与意境时,多少会生发出或这样或那样的感慨,而《题龙阳县青草湖》这首诗的意境,又是大家所公认的。

  《题龙阳县青草湖》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笔调轻灵,无一笔粘着,我认为与李白的浪漫诗作有异曲同工之妙,确实是难得的佳作。而它被“自然而然”地误归于诗作璀璨的《全唐诗》中,堪称是一个美丽的“误会”。

  唐诗自有唐诗的霸气巅峰,而这首元诗也自有她的飘逸轻灵、不工而化,还有她的美妙意境,以致让人神往、回味无穷,追捧千年。

  王国维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诗人不是仅为写愁煞的湖秋之景而写景的,而是着意于真情实感,但又情隐意藏,不拘泥于形貌之似,因此写来不拘一格、超尘拔俗。但无论写景还是叙梦,都有虚有实,惝恍迷离。

  《题龙阳县青草湖》诗境之飘渺奇幻,构思之新颖独特,为前人诗作所少见。社会科学部教授仓林忠在《名诗的意旨及优劣辨析》评价:

  全诗构思精巧,意境奇幻缥缈,笔调轻巧灵动。尤一“老”字,突现了诗人身在江湖、多愁善感、担忧或怅恨老来迟暮的悲凉心境。

  钰姐深以为然,大家喜欢这首诗的意境吗?你怎么认为?欢迎评论区留言~~

  (文中图片来自网络,如侵则删)

  这是一首被误认为唐人写得一首元代古诗,堪称元末最具意境的作品,作者知名度很低,但诗句却受人追捧千年,出自于唐珙的《题龙阳县青草湖》。

  这首诗非常特别,特别在,因为写得太好,而长期被认为这是一首唐诗,《全唐诗》在编写时,毫不犹豫将其归入其中,我想,除了考证不严谨之外,就是因为这首诗写得太美,太有意境,导致编者“自然而然”的认为元人写不出这样的作品,于是,将其归入佳作如云的唐代诗坛,但其实,经人考证,这首诗的作者叫做唐温如,是一位元末明初的诗人。

  唐珙,字温如,元末明初诗人,据说其诗在乡里十分有名,“豪于诗”,但是他传世的作品不多,生平事迹也少有文献记载,这首《题龙阳县青草湖》是他最富盛名的诗歌。

  虽然,历史上只有关于唐珙只言片语的记载,但是,他却因为这首诗,同样流传千古,让人们深深地记住了他,也足以称为风流人物了。从这首诗中,我们不仅可以领略到绝美的意境,还能看到诗人特有的精气神。诗很简单,却带给人深刻的印象。

  诗题中的“龙阳县”,在今天的湖南汉寿,“青草湖”,在今天的洞庭湖东南部,因为湖南面有青草山而得名,有一小点需要注意的是,诗中写到了“洞庭”,是因为两水相连的缘故。

  题龙阳县青草湖

  元·唐珙

  西风吹老洞庭波,一夜湘君白发多。

  醉后不知天在水,满船清梦压星河。

  开头两句,以虚幻的神话结合现实中所见到的壮阔景象,展现出了一幅凄美的湖上秋色图,诗人说,“西风吹老洞庭波,一夜湘君白发多”,秋风飒飒,广阔的湖面上,泛起了层层波浪,萧瑟的秋景仿佛让美丽的湘君一夜之间,变成了满头白花。传说中,舜帝死于苍梧之野,湘君听闻后,不及追随,于是啼竹成斑,化身湘神。诗人在这里,以这种新奇无比的构思,表现了看到洞庭秋色时那种触目惊心的感受,另外,也暗含了一丝诗人的迟暮之感、衰败之意,寄寓了丰富的感情。

  后两句写梦境,描绘的十分成功,“醉后不知天在水,满船清梦压星河”,入夜时分,风停云开,水面平静如镜,诗人在舟中饮酒,不觉醉倒,半夜醉眼朦胧地醒来,发现天上的星星仿佛都压在了水面上,那景象,就像是在银河中停舟一般!

  “满船清梦压星河”!夜色迷人,诗人半醉半醒之间,感觉自己像是置身银河之中,诗人将梦境写得犹如童话一般,真是美到了极致。梦本无形无质,但是人却说清梦压船,将幻觉写得如此真切美妙,古人写梦境的诗词佳作不少,但是能够写得如此清丽新奇又意境独特,能够千古流传,也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了。

  唐温如的这首诗,笔调清灵,构思巧妙,虚实相间之中充满了绝美的“梦境”,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让万千读者印象深刻,也难怪这样的好作品,会被错认为是诗歌鼎盛的唐代诗人所写了。另外,诗中对洞庭湖秋景的描述、对梦境的迷离和留恋,似乎也流露出诗人在现实中的一丝失意和无奈,但总而言已,这首诗情景交融,缥缈奇幻,可谓绝佳之作!

  “满船清梦压星河”,出自哪里?为何被誉为元代最有意境的佳句?

  在《全唐诗》中关于这一句“满船清梦压星河”的全诗文是这样记载的:

  西风吹老洞庭波,一夜湖君白发多。

  醉后不知天在水,满船清梦压星河。

  这首诗,写景记梦,虚实相间,颇具唐诗风彩,故《全唐诗》里将其作品归入“无考”类诗人中。

  到底是不是唐诗?经后来人考证,这首诗出自于元末明初唐珙之作品《题龙阳青草湖》。

  “满船清梦压星河”意境何在?本耒,梦无形体,但作者却实不相瞒“清梦满船”。又何为“清梦”呢?一般人做梦醒来时忘记的多,而诗人则清淅的记得。

  梦,当是梦幻,肯定无重量,然作者赋予它“压”字来称取,此乃别出心裁,有意点化了梦之境妙!其实呢,对梦的留念,也侧面反映了在现实社会中的失意与失望之感觉。

  “满船清梦压星河”是诗眼,由于全诗的浑融的意境让人赞不绝口,堪比杜甫“春水如船天上坐”啊!清朗的梦中,我好像卧在璀璨的星河中徜徉……。

  显然,唐珙的这首诗不属于唐朝“唐诗”,那为什么又在《全唐诗》中呢?

  首先,确定一下《全唐诗》的完成时间:

  《全唐诗》是清朝初年汇编的一套唐诗集子,共计唐朝、五代诗4.89万首,涉及作者2200余人。

  大家都知道中国古代的朝代顺序是唐、宋、元、明、清,这么长的一个时空跨度修编工作,难免不出错或者是缺少考证,误入了唐诗也很正常。

  其次,大型编修工程任务急、时间短:都说历史记录是人类文化遗产,一般来说,是下一朝修编前朝的历史,究其原因是能较客观公正地反映事实。

  唐朝至清朝隔了好几代,有些事或人名就无法具实查证。像《全唐诗》中的此句“满船清梦压星河”全诗作者就收录于“无考”类诗人作品中,也是应时之需。

  再之,汇编内容浩繁,再过细之人校对也难免不出问题:据查证,清朝汇编的《全唐诗》多处有疏漏、重复、误收,以及张冠李戴和次序混乱现象存在。

  虽说有些欠缺,但也不失为一部较完整的唐诗总集。1960年又重新排印出版了《全唐诗》,其中就纠正了一些明显的错误,使之得以更加完善。另外,还增版了《全唐诗外编》。

  总之,“满船清梦压河”,可以说是“此曲只应天上有”,当然成为元代最有意境的诗句了!

  扩展资料:

  唐珙,字温如,会稽人,元末明初诗人。其生平事迹历史上少有记载,现略见于《御选诗》卷首《姓名爵里》、《元诗选补遗》小传。

  知其“珙豪于诗”,一生中仅留存传世之作八首诗,其中意境最高也最出名的就是这首《题龙阳青草湖》。

  (图片来自网络,违规即删)

  您好谢邀!“满船清梦压星河”是出自元代诗人唐珙的《题龙阳县青草湖》的作品。意为秋风劲吹,洞庭湖水似乎都衰老了许多;一夜秋思,湘君也多了白发。醉卧扁舟,只见一片星光璀璨的世界,似幻如真、缥缈迷离。不知道是天上的星辰倒映在水中,还是我身处梦境呢?

  一、二两句,诗人由对眼前自然景色的深广感受而引起对神话人中的向往,借以对神话的幻想,反映出是时境界的逐渐深入。“西风吹老洞庭波,一夜湘君白发多”诗中境界由一“老”字带起。秋风飒飒,洞庭湖水渺渺茫茫,那景象,与春日轻漾宁静的碧波相较,是和乐世界另一面的深邃人生。诗人所思所忆渐渐深入,所思所悟如何细言,唯有诉付对白发湘君的神往,那江山与人生的化境,即是这般深沉了!这等思悟境界深广,洞庭深广的秋色可谓遇到了知音。

  “醉后不知天在水,满船清梦压星河。”秋风已久,诗人赏景渐忘景,不分是天上星、水中星?夜深思量长,怎知何时醉?昔杜甫心怀长安,所目疮痍,“春水船如天上坐”,但悲其生不能已,故无缘这般深然长醉、安然入梦。诗人的梦境,满船清梦,是诗人思量着的人生。

  这首诗是诗人唐温如的传世之作,是一首极富艺术个性的纪游诗。全诗充满浪漫色彩,笔调轻灵,写景记梦,虚实相间,为前人诗作所少见。而充溢在字里行间的那极富浪漫的色彩,也在后人的诗文中留下了无法磨灭的痕迹。

  唐珙,字温如,元末明初诗人,会稽山阴人。其父南宋义士。唐珙生平无记载,仅知“珙豪于诗”。在乡里以诗知名,但所作传世不多,仅有八首诗记载下来。生平仅略见于《御选元诗》卷首《姓名爵里》、《元诗选补遗》小传。

  唐珙是没有传记的,《全唐诗》“无考类”中收录一首唐温如《题龙阳县青草湖》。后更流传为“没有片言只语的记载”。而八首诗后,已然栩栩如生。

  谢谢!祝您生活愉快!

  问题:“满船清梦压星河”,为什么能被誉为元代最有意境的诗句?为何又出现在全唐诗中?

  满船清梦压星河,出自唐珙的七绝《过洞庭》,亦名《题龙阳县青草湖》:

  西风吹老洞庭波,一夜湘君白发多。醉后不知天在水,满船清梦压星河。

  在南宋灭亡以后,元朝任命了一个总管江南浮屠的僧人叫做杨琏真伽,他把会稽的南宋帝后陵墓给挖了。他们倒垂宋理宗尸体取水银,又将遗骨遗于乱草之中。

  唐珏散家财招募少年义士,找了写他人遗骨代替散落于草丛中,冒死将帝后遗骸葬兰亭山。风声过后,又移宋故宫冬青树植其上。

  七日之后,杨琏真伽又去理宗头颅做成饮器,又将散落的骨骸收集好埋在临安故宫,上面建了一个白塔中镇住。号称镇南塔。百姓无不悲愤,后来才知道理宗的陵骨已经被狸猫换太子了。。

  唐珏和王沂孙等人结社填词,曾以“龙涎香”“白莲”“蝉”“莼”“蟹”等为题,抒发亡国之痛。例如王沂孙的代表作《天香·龙涎香》就是写的此事。唐珏也有《冬青行》记载此事。

  这个名字据说来自其父亲的一个梦。

  唐珏掩埋了南宋帝后的遗骨,曾经作了一个梦。梦中有几个黄袍(皇帝着黄袍)人,带了一个肌肤如玉的婴儿,告诉他说,您为我们收了遗骨,这个孩子就是为了报答您的。

  不久后,唐珏生了一个儿子,因此将儿子叫做唐珙,珙,也是一种玉。字温如,古人常有温如璞玉、温如良玉之说。

  唐珏的珏[jué],意思是合在一起的两块玉。 他将儿子的名字也叫做玉(珙),而且字温如,可见他希望唐家父子两代都作“温其如玉”的君子。

  温如,典出《诗经·小戎》,诗云:“言念君子,温其如玉”。

  洞庭湖和青草湖相连,南宋张孝祥曾经有词《念奴娇·过洞庭》云:

  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玉鉴琼田三万顷,着我扁舟一叶.....

  唐珙写这首诗的时候,和张孝祥一样,即过洞庭湖,也过青草湖,可惜青草湖如今已经不见了,变成了陆地。

  西风吹老洞庭波,一夜湘君白发多。醉后不知天在水,满船清梦压星河。

  一夜湘君白发多。湘君是湘水之神,也有人说是巡视南方时死于苍梧的舜。 吹老洞庭波,湘君白发多,一夜白发,诗人因何而愁呢?不清楚。诗人并没有说原因,但是前两句给整首诗赋予了一个悲怆的氛围。

  但是后两句转折而起,冲破了前两句的悲伤之感,转为了清空骚雅。

  诗人醉后,在船上进入梦乡,其梦境如云如雾,渐渐散开来,弥漫了湖面。湖水中倒映这天上的星河,因此说“清梦压星河”。

  诗人并没有说梦见了什么,清梦一词,说明诗人已经抛开了现实中的“西风吹老、一夜白发”悲情。

  大家在生活中,遇到困境的时候,是不是也像唐珙一样,躲藏在梦中得到慰藉与放松呢?

  唐珙这首诗,为什么能被誉为元代最有意境的诗句?估计没有人敢这么肯定,最,这个字在文学里是不能轻易使用了。可以说是最有意境的诗句之一吧。

  至于为什么被收入全唐诗,那就不清楚了,古诗文传世后代,在时间、作者、字句上有错误也是常见的事情。

  唐珏是南宋遗民,唐珙生于元,估计死于明初,父子二人经历了宋元明三个朝代。沧海桑田,不胜感慨。

  @老街味道

  元朝的诗收入唐诗,弄出乌龙是清朝的康熙和曹寅两兄弟。

  这个乌龙是怎么弄出来的,为何英明神武的康熙会没有发现?

  这事得由清朝康熙说起,他和父亲顺治和“义爷”多尔衮不同,自小喜好汉家的诗词和文化,自己习的一手好字(恭王府留有福字一幅),虽然自己著作不多,但是他在位期间主持编撰了六部巨著,分别是我们熟悉的《康熙字典》、《古今图书集成》、《历象考成》、《数理精蕴》、《康熙永年历法》、《康熙皇舆全览图》。

  除了这几部大部头以外,康熙在第五次南巡前,找到了好兄弟曹寅,让他找来十个人花了360天时间,编撰了一部《全唐诗》,这全唐诗有多全呢?康熙自己做序说:“得诗四万八千九百余首,凡二千二百余人”,但是根据后人重新考证,康熙这个数据有误:真实的应该是共收诗四万九千四百零三首,句一千五百五十五条,作者二千八百七十三人。

  历史上皇家主持编撰的著作,一向是以严谨著称,例如明朝朱棣让大才子解缙、姚广孝修的《永乐大典》,乾隆让纪昀修的《四库全书》。但康熙和曹寅修的《全唐诗》却略有瑕疵,不但出现数据的错误,还出现了张冠李戴和朝代的混乱,本来康熙是好意想给唐诗一个总结和知识增量,可由于重视度不够,编撰的时间太短,参与的人数过少,导致了这个划时代的大部头,出现了不应该有的纰漏。不过反观一下,《全唐诗》在如此短和参与人数如此少的情况下,做到了百分之九十正确性,已经是难能可贵了。

  这里许多人会有疑问,在古代没有计算机和网络的年代,要汇集四万多首唐诗,还要一一筛选,编撰此书还需要对比和查找史料,确定是不是唐朝的诗人,还有这诗的属于哪一个类别,这里需要巨大的工作量,而看过全唐诗的读者,应该知道它将唐诗分成了28个类目,以年代为时间线﹐一一将唐代诗人附以小传。例如李白,白居易,杜甫等人都做出了标注,类似于现在的头条百科,非常的实用。

  这里的工作量显然十个人是无法短时间完成的,但是他们却做到了,那么他们是怎么完成的呢?

  其实他们用了一个很简单又实用的编撰方法,就是结合古代的典籍相互对照和引用,等于就是在前人的基础上做再分类和加工,这样一来其实工作量基本就是减半,因为素材已经有了,而他们的十个人只是在做分类筛选和再细化的工作,这样一来不但容易成书,而且资料还比较多和完整,明朝李时珍的伟大著作《本草纲目》也是采用了这种方法,不过李时珍一个人而且著作是医药类的书目,必须更严谨和有实际的经验,所以李时珍花的时间会更长。

  全唐诗的编撰,依据的是明朝胡震亨《唐音统签》和清朝胡震亨《唐诗》,并且加上一些其他资料补充,可是由于胡震亨和胡震亨,都是属于自己编撰,多少在引用和来源上会出现差错,引致的结果,有就是一错再错,而且由于时间紧迫加上审核也比较潦草,才出现了将一首元朝人唐珙的诗词,归纳为唐朝人温如的诗。

  引起这个误会的,主要是这首诗写得太好了,不但是诗词简练,文字典雅,出口成章,又非常的押韵,在意境中已经接近了诗仙李白的浪漫主义风格,怎么看怎么都像唐诗,没理由是元诗。我们读书的时候很清楚记得,唐诗宋词元散曲,元朝出名的文学作品在散曲,而宋朝人另辟蹊径地写宋词,因为唐诗已经达到了顶峰,宋朝人自认无法再超越,才有了苏东坡的水调歌头,岳飞的满江红。

  可一个元朝诗人写出如此的佳作,任谁都有点难以置信,而且这位唐温如,一生的经历不多,历史记载也很少,导致到了明朝和清朝以后,人们都认为他是唐朝人,名字叫温如,这很明显的就是一个逻辑推导引起的错误。而且这首诗词还有一个个疑点,其题目为《题龙阳县青草湖》,但是一句都没提过青草湖,而只指出了洞庭湖,难道又是一个美丽的错误.

  我们先来看看这首诗连康熙认为是唐诗的佳作,《题龙阳县青草湖》,再讲解这个疑点!

  西风吹老洞庭波,

  一夜湘君白发多。

  醉后不知天在水,

  满船清梦压星河。

  这首诗第一和第二句在老和白发中带出了诗人的伤感,两句提到了古老的洞庭湖,古人秋天做诗,都会多愁善感,诗意的是诗人没有用吹皱洞庭水,而是吹老洞庭波,带出了下一句的一夜湘君白发,这里带出了两个典故,一夜白发和洞庭湘君。

  一夜白发传说是楚国的伍子胥的典故,而湘君是在《史记》中记载的舜帝的两个妻子有关,

  《史记·秦始皇本纪》:“上问博士曰:‘ 湘君 何神?’博士对曰:‘闻尧女 ,舜之妻而葬此。

  根据传说三皇五帝中的舜南巡,到了苍梧就病逝了。他的二妃娥皇还有女英得知他的消息后,悲伤的泪染青竹,后因相思郁郁而终。她们行为感动了天地,人们尊她们为湘水的女神,尊她们为湘君。

  可见诗人当时心情是极为忧郁,也符合了秋天的愁怀,他诸多的思绪和忧愁无法述说,才会浪漫地用一夜白头来描述,这里既有思念也有相思,有不得志也有对故国的哀愁,种种情愫交集在一起,平静的心境如西风吹皱了一波洞庭湖水。

  其实这两句再仔细地想,洞庭湖水和湘君,它们都不会衰退了老去,而“吹老”和“白发”,说的不过是诗人唐温如而已。唐诗经常会融情于景,而元朝的唐温如这首诗也写得浑然天成。

  问题为何是洞庭湖而不是青草湖呢?

  因为元代的青草湖和洞庭湖是连在一起的湖泊,青草湖在元代位于现在的湖南常德的汉寿县,位现在的洞庭湖东南方向,因附近于一座青草山而得名,其实诗人所描述的青草湖也就是洞庭湖。不过现在青草湖早已经干枯成为了陆地,唯有洞庭湖还依然被西风吹老。

  而此诗能够成名,是后面两句的诗眼,因为这两句的转折浪漫而梦幻,同时收笔巧妙,不但富有想象力,更重要的是跟人一个很直观而阔达的景致,将汉字的言语中的美发挥到了极致。

  醉后不知天在水,

  满船清梦压星河。

  这两句可以说是独具匠心,诗人将忧愁化作了酒,而这里也是让人误会的一个细节,因唐朝的诗人喜欢喝酒做诗,比如诗仙李白这点是人尽皆知的,他因酒而留下了不少佳作,例如《将进酒》《山人劝酒》《月下独酌四首》,最终也是因酒而故去,

  俗话一醉解千愁,虽然酒入愁肠愁更愁,但是一醉忘记了所有,又何尝不是世人爱酒的原因呢,成年人的生活,经常在现实中遇上许多的烦忧,而醉与微醺由能让我们暂时忘记了烦恼、进入到了另外一个国度。

  诗人很显然坐上了一座小船,边划边饮,不知不觉地看见了洞庭湖水和天连在了一块,到底是天还是水不得而知,这句的过渡,既让人在忧愁中走了出来,而又有齿颊生香、余韵悠长的韵味,而且过渡的很自然,人和情、景紧密的结合。

  为最后的一句精彩成功做了铺垫,让人不断不觉得不突然,还感觉非常的自然,诗人以“满船清梦压星河。”为全诗的时眼,为全诗做了收尾和画龙点睛,由此前面三句的铺垫在最后一句得到了意境的升华。

  诗人从酒醉渐入了一场清梦,在天地中进入了物我超脱幻境。诗人用此四句,带我走进了秋天中洞庭湖的孤寂。而天地中唯有一条小船飘荡在洞庭湖上,明亮的星河下船上人醉醺醺,在诗人的眼里水和天合二为一,而诗人也因为酒,进入忘我忘事的状态。此时,一切尘世的烦恼都被抛在了脑后,唐温如睡在船上,同时也睡星河里。而他用一个“梦”,来渲染了一个美丽的天地,同时也渲染一幅美丽的洞庭湖星河画卷。诗人笔触下的忧愁化作了虚幻的星河,为整首诗涂上了一层朦胧的色彩。

  能看到全诗,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由悲到欢,以湖水的流动去写情感倾向。而一壶酒一个梦,最终可能会醒来,但是在当下,他是融入了景致和环境,看到了天地之大,而人的渺小,或者当时他能够释怀和解脱。

  元朝的唐温如为何如此的多愁善感呢?

  虽然历史对是唐珙记载不多,但是他的名字由来,全牵扯到一段元朝与南宋有的往事!

  唐珙父亲名叫唐珏,是当时南宋的会稽(今浙江绍兴)人。当时南宋已经灭亡,元朝就让一个叫杨琏真伽代为管理,可这人非常的无道,盗了南宋的诸帝陵墓,特别是宋理宗的遗骨还被丢弃到了荒郊野岭。

  唐珏当时也是义勇之人,他发动许多义士,悄悄地收检南宋诸帝的遗骨,将他们找一个地方好好地安葬。唐珙的珙字是有意思的,《玉篇》说珙:大璧也 。就是一块古代完好的大玉璧,而古代玉器是君子之器,可见唐珏对唐珙很器重,据说他这个名字来源又是一个清梦。

  唐珏一次做了一个梦,梦中来了人,这几个人身穿黄袍,抱着一个孩子,说是来报答他的,过了十个月唐珙出生。唐珏帮儿子起名“珙”,希望儿子能够有大用,成为了温润如玉的君子,长大了其字唤做“温如”。唐温如就是这样来的。

  虽然这只是一个传说和典故,但是能够看出唐珙的家族是南宋的义士和遗臣,是一位忠于南宋的义士,而在这样的家风下,唐珙的抱负一生的理想,与元朝是格格不入的,而诸多的失意和对故国的回忆,都化成了一首诗,一壶酒,一个梦,唐珙没想到,自己的一时之作,却达到了诗词和情感的极佳结合,将离愁和景致,将现实和梦幻,都化作了一个梦,即解脱又梦幻,让人陶醉。懂的人更领略了其中的真味。

  唐珙用一首诗将自己的秋日哀愁化为了一个星梦,这种的意境已经是超凡入圣,达到了诗词的巅峰,并且因为他的姓唐,所以让后来的明朝和清朝的人在考证中误会了,将这一首诗考证为一为唐朝的诗人所做,其中既有传抄上的误会,也有考证中的纰漏,其实更在于的意境高远,文辞典雅,朗朗上口,看似简单又意蕴悠长,能够反复地品味,而唯有经历过的人读出了其中的韵味,能够切身体会到了他的孤独和哀愁,和那个幻丽的梦,所以到了康熙要曹寅(红楼梦曹雪芹的老祖)编撰《全唐诗》的时候,才有了一个美丽的误会,而正是这个误会让这首诗得以让更多的人知道。

  或者这正是康熙的无心插柳柳成荫,让我们知道了唐珙,知道了《题龙阳县青草湖》,知道了一位南宋的义士唐珏,知道了一段宋末的历史,还知道青草湖和洞庭湖美丽的湘君传说,而这一切正是唐诗和古代诗歌让人拍案叫绝的地方,

  短短的四句诗词,里面包罗了古代典故,洞庭湖情景,所见的天地,心中思绪和情怀,还有梦幻般的星河于一壶足以慰风尘的酒,中华文化能领先于世界数千年,现今中华文明再度复兴崛起,必有其因。

  你喜欢这首诗的哪一句?

  题主有两问,鄙人先重点解意境,再趣谈出处。

  “西风吹老洞庭波,一夜湘君白发多。

  醉后不知天在水,满船星梦压清河。”

  ——元 唐温如《题龙阳县青草湖》

  这篇七言绝句是元末明初诗人唐温如的作品。唐温如在诗史上可谓是名不见经传,可是“醉后不知天在水,满船星梦压清河。”这一句却广为人知,它让读者身临其境,再一次体会到恍惚之间思绪融汇穹庐星野,肉身被容纳于广阔天地的那种壮丽又纯粹的自然之美。所谓意境,不外乎主客观融合,情景交融与虚实相生几个特征。这首诗尾句神来一笔,正好把这几个特征展现得淋漓尽致而不落窠臼。这首绝句刚好可以按照首尾分为两个部分,而且以曹操的《观沧海》诗句为题也恰如其分。

  1.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诗题中的“龙阳县”,即今湖南汉寿。“青草湖”,即今洞庭湖的东南部,因湖的南面有青草山而得名。诗题中说“青草湖”,而诗中又写“洞庭”,是两水相连相通的缘故。

  这是一首简单的纪游诗。前两句讲明地点并抒情。诗的前两句“西风吹老洞庭波,一夜湘君白发多”,把对历史的追忆与对眼前湖波的壮景描绘结合,以虚幻的神话的方式,营造场景的虚幻感,以历史人物故事做铺垫,赋予景物历史的厚重感。这两句没有多余的藻绘,本身不是多优美的句子,却为下文惊艳之句做好铺垫,有了神话故事的背景,尾句一呼便流丽得动人心魄诗句,犹空中仙籁。就本句而言,功能性大于美感。

  洞庭湖泛起层层白波,渺渺茫茫。这是前两句描绘的景象。比起春日碧净柔波,夏日的浩浩汤汤相比,进入枯水期的秋日湖泊是深邃沉静的。水较春日冰晶融化后的深,也比卷沙惊涛的夏日奔流清,像是一个人的中年时期,沉稳,包容而静水流深,这触动了同为暮年的唐温如心里那根幽微细小的弦,涌动出悲怆之感,这是联想遭际后,与时景的共情。

  他故意用湘君的故事替代了直抒胸臆。传说湘君闻帝舜死于苍梧之野,追随不及,啼竹成斑,一夜白头。西风很神奇,李清照写“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这里的“西风”吹皱一池秋水,又让湘君一夜白头,这哪里是西风,是实体化的愁。与其说唐温如不想落窠臼照着“悲秋”的主题继续深入点题,倒不如说此时的他醉得思绪破碎,无法用逻辑思维去脑海里搜刮那些陈词典章,好让自己的愁绪名正言顺,只得任由具象的思维带着眼睛最直观的触碰眼前的景象,这才有了尾句的传世之语。

  2.“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醉后不知天在水,满船清梦压星河”。这两句意境高妙,在于信笔直出,准确描摹出微醺之时精神恍惚神智跳跃产生幻觉,在湖中览星河璀璨时仿佛置身其间融为一体的状态,这两句对梦境的描写十分成功,贵在虚实相生,情景交融。梦境切合实境,船在天上与天在水中正相关合,显得真实可信;梦无形体,却说清梦满船,梦无重量,却用“压”字来表现,把幻觉写得如此真切;从梦境的清酣,不难觉察出诗人对于摆脱尘嚣的愉悦,记梦而兼及感情,则又有暗中传神之妙。让人想起异曲同工的李易安《渔家傲》中“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一句。都是记梦,把星辰写得灵动如仙境,而自己此时因为饮酒酣梦,脱离了现实肉身的束缚,也成为了满天星子的一份子,与穹庐为伴,在天地间畅游高歌。

  所谓意境高妙,就在于这种流转飞动的自由感,并不虚无缥缈难以捉摸,而是融入了“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这样对人与宇宙关系的深刻思考。在唐温如清丽流转的梦笔飞花下,充满了浪漫主义丰富的想象色彩,又渗透出对现实境况的折射与反思,既流丽奔逸,意兴遄飞,又含蓄蕴藉,回味无穷。

  这样的意境,用“塑造”并不准确,它更像是一个生活失意醉生梦死的中年人倚在船弓上望着天痴想:“星星真美。”然后酒精的作用让此刻的唐温如陷入半梦半醒的幻境,心中郁积的块垒也转化成对环境细腻又模糊的直感,于是万般感受与典章积淀在他的脑海神奇的发生了转化,让他信口吐出:

  “醉后不知天在水,满船星梦压清河”。

  有时候写诗就是这么感性,灵感的爆发就在一个巧妙的瞬间。

  李白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唐温如绣口一吐是什么呢?

  是秋水沉静的湖波,是满天沉甸甸的星野……

  是梦想破碎的声音……

  他只能代表他自己。这样的心声,跨越数百年,在今日有一群人能与他共鸣。

  意境的最后一个特征,是主客观相融,原来所谓主,不仅是触景生情的作者,还有眼前沉吟这些佳词丽句的我们。

  第一节煽完情,这里可以稍微轻松一点,由于本人不擅考据,身边史料暂缺。所以仅作猜想。

  《题龙阳县青草湖》为何出现在全唐诗呢?个人猜想原因有三:

  其一是全唐诗乃清康熙年间编撰,因为唐温如此人并没有其他出名诗作,无论在政绩仕途上还是沙场征战上也没什么突出成绩被载入史册,因此文献缺失造成面带考据有误。唐温如就好比我们大部分普通人,平平淡淡度过一生,只不过写了一首出名的诗就销声匿迹了,试想不说几百年,就算几十年后,有谁会记得一个普通老百姓的名字呢?

  其二是这首诗颇具唐风。众所周知,元代以“元曲”见长,在诗词方面成绩并不突出,纵使历史上有“元诗四大家”(虞集,杨载,范椁,揭奚斯),大家对这些人也很陌生。元代统治者是游牧民族普遍文化素养不高,对文人不够重视,也造成了一些文人为了谋生去戏班子写戏曲剧本的现象,客观上促进了元曲的发展。但是对诗文始终是不够重视的。所以元代整体诗词水平不高,也很难概括出共性。像“唐诗以丰神情韵见长,宋诗以筋骨思理为妙”这类概括整体特征的话语是没有元代诗词什么事的。

  既然说到唐代诗重在“丰神情韵”,就可以想到唐温如这首诗,尤其是尾句“醉后不知天在水,满船星梦压清河。”充满浪漫主义色彩,颇有“逸出尘外,怪生笔端”的仙风道骨,的确是有唐诗的显著特征。让人自然联想起李杜,岑参,孟浩然,张九龄等唐代诗人。因为独特的艺术个性被归类为唐诗,也是一种有趣的乌龙现象。

  其三是作者名字,唐温如,唐珙。因为古代还没有标点符号,就会产生歧义。抄录的人会以为是【唐】温如,即一位叫温如的唐代诗人写的诗,因此把它辑录到了全唐诗中。这也是有可能的。

  总之,这是一首佳作。可爱的乌龙事件瑕不掩瑜,反而能让更多人知道这首诗。品味诗歌,重点还是在它的用语修辞、意象意境、思想内容综合起来带给读者的审美价值,它同人的生活经历一起建构了人的品味。至于它出处何如,是谁所作,了解这些能让诗歌有所附丽,却不是我们普通读者应该投入过多精力的战场,术业有专攻,期待文献学的专家们在这些方面能够解开迷思吧。

  元朝的诗“满船清梦压星河”,出现在《全唐诗》中,一场治学不严谨的悲剧罢了。

  “醉后不知天在水,满船清梦压星河”这句诗被誉为元代最有意境的诗句,出自诗人唐珙(字温如)的《题龙阳县青草湖》。

  我估摸着是这样,唐温如本来也不是著名诗人,编选者看到唐温如这个名字的时候,认为是唐朝叫温如的诗人,也没加考证,就胡乱编入《唐全诗》了。当然,像我这样张口就来的“估摸”,也是一种不严谨的体现。大家不要相信。我们重点还是来说诗。

  题龙阳县青草湖

  西风吹老洞庭波,一夜湘君白发多。

  醉后不知天在水,满船清梦压星河。

  其实也不怪编选者治学不严谨,毕竟《唐全诗》那么大一部书,不是一己之力能编成的,那么多学者合作难道都没有发现这个bug吗?要怪就怪唐温如本人,谁叫他这首诗写得,真是太浪漫了,有唐人意境了。情与景的结合,情与志的书法,都非常有唐人的意境。

  “西风吹老洞庭波”写洞庭之景,这个“老”字用得出神入化,我们说诗有诗眼,什么叫诗眼呢,一个字或一个词、一个句子,把整首诗盘活了,让诗灵活了起来,赋予了诗生命,“老”就是这句诗的诗眼。

  洞庭为什么会老?因为西风,秋天之风。西风后面连着老,自然而然就让人产生了秋风萧瑟之感,悲秋之情不言而喻。

  “一夜湘君白发多”这一句用了神话典故,是对洞庭之老的说明,湘君是帝舜的妻子,当年帝舜死于苍梧之野,湘君啼竹成斑,一夜白发,这是何等的悲愁。在洞庭湖边,秋风瑟瑟,诗人想到了这段故事,用以描写洞庭“触目惊心”的秋色,江山迟暮、年华迟暮。

  “醉后不知天在水,满船清梦压星河”,这是名句,前两句写景,这两句转入抒情,入夜后风停雨歇、波平浪静,天空倒映在湖中,诗人泛舟湖上,有些微醺,渐渐睡去。恍惚之间他觉得,我不是在洞庭湖中,而是在银河之上,因为湖中倒映着天空,小船周围都是星光灿烂。

  杜甫诗说“春水船如天上坐”,老杜写的是春天,唐温如写的是秋天,白天所见之景,是洞庭已老、江山迟暮,所以他悲秋,只有在夜晚、在微醺时、在梦中,才会“满船清梦压星河”,他是不愿意醒来的,就这样摆脱尘世的喧嚣,获取这亦真亦幻的愉悦。

  哎我也不知道我写的什么玩意儿,写到一半突然非常疲倦,不想写了。草草收笔,大概就是那么一回事儿吧。

  “醉后不知天在水,满船清梦压星河。”

  诗中的场景到底是在水中?还是在天上?是在梦中?还是在醒时?

  诗人用他在酒后的一种迷、懵、半醉半醒的、特定的、“失控”状态,用“倒影”的视角,为我们呈现了一个似梦似幻、空灵缥缈、星光灿烂的童话世界。

  而此诗的前两句“西风吹老洞庭波,一夜湘君白发多。”亦是颇值得回味:

  “水”会“老”吗?

  “水神湘君”会“愁”的生了白发吗?

  这不过是“山本无愁,因雪白头;水本无痕,因风起皱。”

  这不过是诗人心中有愁,寄情于景而已。

  元末明初诗人唐珙(唐温如)创作的这首七言绝句《题龙阳县青草湖》,确实构思新颖,诗景缥缈,让人有一种如梦似幻的感觉,称得上是传世之作。

  西风吹老洞庭波,一夜湘君白发多。

  醉后不知天在水,满船清梦压星河。

  西风瑟瑟,银波层层,洞庭湖水片片涟漪,湖水似乎都被秋风吹得衰老了;

  一夜秋风愁思,湘君(湘江的水神)也似乎多了白发。

  醉意朦胧,躺卧小舟之中,只见满天满眼满世界星光灿烂,如梦似幻、缥缈迷离;

  也不知道是满天星辰倒影在湖水之中,还是自己喝醉了在奇妙的梦境里。

  1.青草湖

  “龙阳县青草湖”是题目,“龙阳县”就是现在的汉寿县,隶属湖南省常德市。

  “青草湖”在洞庭湖的东南侧,两片湖水相连,历来都是并称,所以在这首诗的题目中用的就是“青草湖”,但实际上就是在描写洞庭湖。

  2.湘君

  “湘君”一般都是指湘水的水神;亦有说是尧的二女儿,舜妃。

  但不管哪种说法,“湘君”都是神仙的化身。

  古人描写秋景、秋色的意象中,多有“悲、感伤、凄凉、萧瑟”的寓意。

  而通常咏叹秋天时,也多从景致的变化着笔,进行描写,比如“昨夜霜风,先入梧桐。”、“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怀君属秋夜,散步咏凉天。”、“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等等。

  但是在这首诗里,诗人却没有直接写大雁、秋风、虫鸟、花草等,而是从秋天的大风把洞庭湖的湖水吹“老”了。

  湖水被阵阵秋风吹得很厉害,湖水上吹起的涟漪也许都像层层皱纹一样,把洞庭湖都给吹老了。

  湘江,是长江洞庭湖水系,“湘君”本来一一位湘水的水神,应该是长生不老,永远年轻的。

  而诗人却说,面对如此萧瑟、猛烈的秋风,连这位水神都不禁动容,也不能无动于衷,而是愁思满怀,一夜之间增加了许多白发。

  这里的愁,是湘君的愁吗?

  这里的愁,是诗人心中自己的愁,他把他自己的愁思系在“湘君”身上,让长生不老的“湘君”白了发,不过是在表达自己的愁思而已。

  洞庭湖的秋水会“老”吗?

  “湘君”会生“白发”吗?

  就像“山本无愁,因雪白头;水本无痕,因风起皱。”

  万事万物就是静静地呆在那里,用心学大师王阳明的话就是“心外无物”,一切都是心得倒影。

  洞庭湖的秋水、秋风对每个人可能都有不同的体会,而在诗人眼里,那是萧瑟的秋思。

  璀璨的星河遥挂在天边,辽阔悠长;一叶小舟在洞庭湖上,星河理应是居高临下从上“笼”住小舟,可是酒后的幻觉,却让诗人分不清到底是现实还是梦境。

  “梦”是无形的,是看不见摸不着的,而“满船清梦压星河”,诗人却说“梦”装满了一船舱,原本虚无缥缈的梦境变得有形了。

  诗人觉得自己所坐的船好像不是在水中,而是在天上了,虚无缥缈的梦境似乎也变得可以触碰,与浩瀚无边的天空湖面融为一体了。

  “醉后不知天在水”,“天在水”的倒影,营造出一种天水合一、天空与湖水融为一体的壮丽景象,把诗人醉后迷蒙的状态体现的惟妙惟肖;

  “满船清梦压星河”,既体现了洞庭湖吞吐宇宙的浩瀚辽阔气势,又有醉后、梦中一身轻,诗人乘坐的小舟,似乎变成了摇荡在星河之中的月亮船,这样的童话胜境。

  唐珙是元末明初的诗人,史料对他的记载很少,他留下的作品也不多,只有9首,以《题龙阳县青草湖》留名于世。

  唐诗气象宏达,宋词细腻婉约,与唐、宋不同,元代是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元代的文人则不受重视,地位低下。

  元代文人几乎是没有展示舞台的,他们满腔的抑郁化为一种自我嘲解,形成了一种通俗泼辣的新的诗歌风格——杂曲,也就是元曲。

  对于元代,相比唐宋的文学氛围来说,文人们很难以诗词“出彩”的,即便是创作了好的作品,恐怕也没有传播的环境。

  《全唐诗》是清朝康熙年间编订的,“得诗四万八千九百余首,凡二千二百余人”,共计900卷,目录12卷。

  唐珙这首《题龙阳县青草湖》,构思新颖,诗词意象梦幻缥缈,有极强的想象力,在已知的元代作品中几乎是没有出现过的。

  在清朝,不像现在这样对于信息的查询归档十分便利,应该是鉴于这样的诗词风格,同时,编著者也是把唐珙当成了唐代人,才把这首诗收录在了《全唐诗》中。

  不过我想,也许正是因为“错误归档”,才把这首好诗传载给今天的我们吧!

  诗人大多好饮酒,在船上饮酒,借着江景、湖景,应是有一番独特的意境的。

  诗圣杜甫,老年病重(离世前半年左右),寒食节饮酒之后写到:“春水船如天上坐,老年花似雾中看。”

  春来水涨,江河浩漫,所以在舟中漂荡起伏犹如坐在天上云间。

  而唐珙的“醉后不知天在水,满船清梦压星河”,为我们呈现的是“诗人自己仿佛在星光灿烂的银河之上”奇幻的天上云间。

  -----------END-----------

  我是简秋,感谢您的阅读!

  

“醉后不知天在水,满船清梦压星河”,这本是元人的绝句,但是,在《全唐诗》第七百七十二卷中,却收录了这首诗,题目为《题龙阳县青草湖》,作者唐温如,对作者的描述,也非常简略:无世次爵里可考。

  

“满船清梦压星河”,为什么能被誉为元代最有意境的诗句?为何又出现在全唐诗中?sussi是什么品牌

  

“满船清梦压星河”,为什么能被誉为元代最有意境的诗句?为何又出现在全唐诗中?sussi是什么品牌

  

“满船清梦压星河”,为什么能被誉为元代最有意境的诗句?为何又出现在全唐诗中?sussi是什么品牌

  

“满船清梦压星河”,为什么能被誉为元代最有意境的诗句?为何又出现在全唐诗中?sussi是什么品牌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婚纱_礼服_秀禾_旗袍_婚纱礼服-杰瑞婚嫁网 > “满船清梦压星河”,为什么能被誉为元代最有意境的诗句?为何又出现在全唐诗中?sussi是什么品牌

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