杰瑞网络

洛阳铲的来历和用途有哪些?

  

洛阳铲的来历和用途有哪些?

  

洛阳铲的来历和用途有哪些?

  

洛阳铲的来历和用途有哪些?

  回答·阅读

  说起洛阳铲,中国的考古工作者无不知之,可谓声名显赫。因为它原本是一种偷偷摸摸使用的盗墓工具,后为考古界运用于考古探测,大获成功,遂堂而皇之成为最常见的一种考古探测工具,这一变化,颇具传奇色彩。除了考古界外,建筑界也大量用洛阳铲来探测地基,用途甚广,算得上是中国人的一项重要发明。小小洛阳铲,起到如此重大作用,人们不由要追本溯源,探究它产生于何时。目前最流行的说法是:洛阳铲为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洛阳人名叫李鸭子者发明的。然而,这一说法是否完全正确,值得商讨。因为,这种功能的探筒出现可能很早,至少明代已有。

  洛阳铲的起源是什么?

  李鸭子创洛阳铲

  据说洛阳铲是洛阳马坡村村民李鸭子首创。距今七八十年前,李鸭子偶然发现一个搭棚子的人挖坑插棚杆时,用的是一把筒瓦状的短柄铁铲子,铲子往地下用力一戳,提起就带出不少土来。他深受启发,回去就找铁匠打造了一把铲子,用于探墓,果然好用,洛阳铲便由此诞生。洛阳铲只所以叫铲,与其结构有很大关系,它实际上是一个被卷为半筒形的长柄铁铲。在打造时,也是先将铲头打为前宽后窄的铲形,然后再卷作筒状。普通探测地层用的“洛阳铲”,铲头为半筒状,筒形有一定的锥度,下大上小:铲口刃部呈半圆形,直径约6厘米左右,口部弧长,顶部弧短。这种铲后安装木柄,钻孔时,一铲下去,土即被挤夹于铲筒间,一般少者可以提出五六厘米长的一段泥土,多者可以带出十五厘米甚或更长的土段,但通常只有下部的土段保持原地层结构。连续钻提,可打入地下二三米深,如果加长铲柄,或挂上长绳,可以钻得更深。这样,无须挖坑掘井,只要轻松打一小孔,通过地下带出的土样,便可识别土色土质,得知埋藏物之深浅,了解地下一定深度的地层结构与埋藏物。采用多孔探测,还可以控制大面积的地下情况。

  洛阳铲的起源是什么?

  常见的洛阳铲呈半圆筒形,长20至40厘米,直径5至20厘米,装上富有韧性的木杆后,可打入地下十几米,通过对铲头带出的土壤结构、颜色和包含物的辨别,可以判断出土质以及地下有无古墓等情况。洛阳铲的制作工序有20多道,最关键的是成型时打造弧度,需要细心敲打,稍有不慎,打出的铲子就带不上土。

  洛阳铲简便易携,结构简单,然而功用甚奇,故自其出现之后,即流传四方。1981年在安阳,曾听一位老人说起,当年李济与董作宾发掘殷墟时,曾请他用洛阳铲探测。也有资料说,卫聚贤在一九二八年目睹盗墓者使用洛阳铲的情景后,便运用于考古钻探。真正大规模在考古上运用洛阳铲,大约始于五十年代洛阳中州路考古工地。

  时至今日,虽然出现许多现代科学探测仪器,但并不能完全取代洛阳铲,洛阳铲依然应用不绝。明代出现的探锥在李鸭子造铲之前,己经有人用能带土的铁铲掘坑,则李还不是最早发明这种铲的人。

  我们知道,中国的金属铲出现很早,东周时期的一种“铲形空首布”钱币即为古铲的一种形式。但用平铲铲土,土易漏散,所以后代一些铲都将两侧微卷,形状类箕。铲边如起卷过大,则会出现夹土现象,而这一夹土功能,正是洛阳铲所必有的功能。据说,出现于洛阳的探墓工具,早先还有几种形式,如长条铣、瓦形铣、连箍铲等。这些特殊形状的铣铲,多是通过铲形的变化,使之具有不同的功能。所以,铲的夹土功能大约很早即为人发现。那么,李鸭子之前,更早时期有没有类似的工具?文献记载中与洛阳铲相类者有“铁锥”。明人王士性《广志绎》说:“洛阳水土深厚,葬者至四五丈而不及泉。……然葬虽如许,盗者尚能以铁锥入而嗅之,有金、银、铜、铁之气则发。”王世性《明史》有传,为万历时人,官至给事中。王所记这种铁锥虽能入土,且深探进入墓中,但只说盗墓者嗅其土气,不知是否能带土的铁铲。这种铁锥,也有可能是一种探条。所以,这则记载尚不能证明当时己经出现探铲。但另一则记载,则完全证实明代出现了探铲。明代著名的水利专家潘季训,著有《河防一览》之书,书中卷四《修守事宜》中说到筑堤之后的验堤之法曰:“验堤之法,以铁锥筒探之,或间一掘试。”这里提到的工具名为“铁锥筒”,并没有详记探铲的形状,但从其名称与作用上,可以对其分析。该工具质地为铁,其形即曰“锥筒”,必然为筒状,形状应当与今日所见洛阳铲相去无几。

  洛阳铲的起源是什么?

  锥是起下扎作用,制成筒形,则是起套土作用。这条记载,说明中国的洛阳铲一类的探铲,早在明代已经出现,且应用于检验大堤夯筑质量了。据潘氏所记,当时筑土,要求每五寸夯一层。构筑河堤,一次少则数层,多则厚达数丈,许多人为了偷工减料,取巧作弊,往往表层运用好土,下层用劣土,表层实夯,深层虚夯,造成大堤表面符合质量,内存工程隐患。所以,必须深入检查,方知筑土是否合格。验收时,表层一般都合乎要求,重点检验者,应当是深层的夯土,故除用“铁锥筒”探查外,有时还要“掘试”。今一铲之深,不过古五寸,所以,很有可能,明代的“铁锥筒”已经能倒土,并可连续下探,达到一定的深度。这样,方能测验表层夯土之下及更深处的土质与硬度。这种不掘土破堤只钻孔取样的方法,无疑是一种工程检验方法的创造。这种工具,明代之后,依然沿用,至少还在河工中用于验堤。因为潘氏之后,清人又引用了其文:“验堤之法,用铁锥筒探之,或间一掘试。”潘氏在明嘉靖年间(公元1522—1567年)即开始治河,对于各种水利器具有深入的了解。王士性主要活动在明万历年间(1573—1620年),在潘季训治河时,曾建言治河之策,他对于这些水工器具,应当也有认识。

  明代以锥大规模探测地层

  《明史·河渠志》中有大规模钻探探查地层之记载:“万历三年,总河都御史傅希挚言:‘伽河之议,尝建而中止,谓有三难。而臣遣锥手、步弓、水平、画匠,于三难处核勘。起自上泉河口,开向东南,则起处低洼,下流趋高之难可避也。南经性义村东,则葛墟岭高坚之难可避也。从陡沟河经郭村西之平坦,则良城侯家湾之伏石可避也。至伽口上下,河渠深浅不一,湖塘联络相因,间有砂硒,无碍挑挖。大较上起泉河口,水所从入也,下至大河口,水所从出也。自西北至东南,长五百三十里,比之黄河近八十里,河渠、河塘十居八九,源头活水,脉络贯通,此天之所以资潜也。’”

  明代这次水利勘察工程,是一次对长达五百三十里渠线大规模的水文与地质考察。有测量地形高下的水平匠人,测量平面的步弓匠人,测量绘图的画匠,另外,还有“锥手”,“锥手”应当是钻探工匠。经过勘察,知沿线地下“间有砂疆,无碍挑挖。”也知良城侯家湾地下有“伏石”。地层中的砂层与疆石层,多不在地表,伏石更是覆盖于表层土之下,这些地下的资料,必为锥手所探结果。可见,明时已经有了专门从事钻探地层的锥手,钻探地层成为一种职业。同时,明南京工部还进行过另一次水利工程地质探测。“万历三年,南京工部尚书刘应节、侍郎徐拭复议海运,言:‘难海运者以放洋之险,覆溺之患。今欲去此二患,惟自胶州以北,杨家圈以南,浚地百里,无高山长坂之隔,杨家圈北悉通海潮矣。综而计之,开创者什五,通浚者什三,量浚者什二。以锥探之,上下皆无石,可开无疑。’”这次勘察,为了解设计开挖运河处沿线地质,在二分之一地段用“锥”探测后,得知其下都无石头。我们知道,挑挖河渠,必有一定的深度,这种探锥,决不是浅入可用的。

  这两次大规模地质勘察,都在潘季训治河时期,也都处在黄河下游一带,对于当时各种水工工具,特别是探测工具,专业锥手们必然十分熟悉,那么,他们所用之锥,也可能有“铁锥筒”。

  明代的潘季训记载的许多水利技术与相应工具,都是历代相沿,并没有说明这种铁锥筒是当时发明的。这种做法,如同其后清人引用其文:“验堤之法,用铁锥筒探之,或间一掘试。”也不说其渊源。所以,铁锥筒的产生,或许更在明代的潘氏之前。

  洛阳铲的起源是什么?

  这种铲子只有洛阳几家手工艺作坊生产,而且至今只能手工制造。目前,洛阳铲已不再是考古界的专有工具,在建筑、公路、铁路、矿山等领域里都发挥了重要作用。特别是在地基灌桩和地质勘探等方面,洛阳铲已是必不可少的工具。

  更早的线索

  更早的宋代检验筑土亦用“大锥”。《宋史·谢德权传》:“又命提总京城四排岸,领护汁河兼督荤运。前是,岁役浚河夫三十万,而主者因循,提防不固,但挑沙拥岸址,或河流汛滥,即中流复填淤矣。德权须以沙尽至土为垠,弃沙堤外,遣三班使者分地以主其役。又为大锥以试筑堤之虚实,或引锥可入者,即坐所辖官吏,多被谴免者。”这种检验夯土质量的“大锥”是不是筒状,能不能带土,从记载中难以断定,但以铁锥验土却是早有传承。

  用铁锥验土,还有比宋更早的记载。《北史·赫连屈丐传》说赫连勃勃“蒸土以筑城,铁锥刺入一寸,即杀作人而并筑之。”以锥刺地而探地下情况的历史或许能早到距今二千多年前的战国秦汉。《史记·货殖列传》说:燕赵间“丈夫相聚游戏,悲歌慷慨,起则相随椎剿,休则掘家作巧奸冶。”文末又曰:“其在间巷少年,攻剿椎埋,劫人作奸,掘家铸币,任侠并兼,借交报仇,篡逐幽隐,不避法禁,走死地如鹜,其实皆为财用耳。”都提到有人掘冢,也说“椎”剿。《汉书》中记有“王温舒者,阳陵人也。少时椎埋为奸。”徐广解释“椎埋”曰:“椎杀人而埋之。或谓发冢。”所以,“椎埋”也可以理解为用椎探寻地下的埋藏物,也就是通过探测而盗墓。当然,此类探地铁锥也可能为探条,而非探铲。

  我们己经注意到,明代的地层探工叫做“锥手”。锥可以当名词用,“以锥探之”就是指这种探测器具名叫锥。锥也可以当动词用,就是下扎或刺击的动作。中国古代作为器具的锥大约有三种,一种是尖锥,即“锥处囊中,脱颖而出”之锥。一种是纯形的锥,如“厚筑其外,隐以金椎”之金椎。还有即是前面提到的主要用于探测的筒形之锥,或可名之为探锥。对于更早的宋代与大夏所用之锥,无法得知其形,但它们都是用来检验夯土,当是一种专门的工具,不能排除也是筒形锥的可能。

  中国古代类似的工具

  探铲的产生,并不是孤立的,在洛阳铲产生之前,中国古代早己出现类似的工具,用以加工其它材料。此类工具,有加工木材的圆口凿、弧口凿或加工金属的圆形或弧形数子,以及加工皮革如皮影上圆孔的冲子等工具。此外,还有民间凿外圆内方纸钱所用的铁冲子,也具有此种结构特点。

  中国古代的木工工具,有平口凿与圆口凿,分别用以凿方孔或圆孔。江西吴城文化发现三千多年前的商代已经有了圆口与弧口青铜凿。战国人宋玉《九辩》中说到:“圆凿而方纳兮”;古代也有“方纳圆凿”的成语,都是指圆孔中不能安装方形的柄。西安浦河发现的汉代木框架上也发现大量规范的圆形木销孔,这些孔只有圆口或弧口凿才能加工出来。古代金银器加工有一种鉴凿工艺,在金属上进行数凿刻花。如唐代金银器有许多小圆圈或弧形的图案,这些图案,都是运用的专门工具进行加工,用圆口或弧口小凿数出,运用圆鉴,可以一下就鉴出一个圆形的印痕。这些图案的存在,都证明当时已经有了圆口与弧口的小凿。

  圆口凿是一种圆环形刃口,而弧形凿则是圆弧形刃口,这两种凿口的结构,都与探铲形式相近,特别是深弧口凿,结构与探铲几乎一致,加上其后装的木柄,可以说就是探铲的小样。圆形或弧形冲凿,不但产生时代很早,而且长期在历史上沿用。从结构特点上说,这类工具,刺向土中,基本都可能带上土来。古人在不经意中用木工弧口凿扎入土中,很容易发现带土的功能,这些,都会给探铲的产生予以启发。

  古代弧口鉴凿的加工,可能多数都不是用钻孔法制造的,而是先制出铲形,再用铲形锤打弯曲出来的,这些,也会对探铲的制造产生影响。如果认识到这一情况,我们就可以发现,洛阳铲的出现,也可以说是一种已有工具的尺度变化和用途的扩展,它只是将前人己经发明的弧口凿类工具用于探墓,将凿木为孔变为刺土成孔而已。所以,古文献所说盗墓的“锥”,以及用来难验证筑土质量的“铁锥”也有可能是此类工具。

  结语

  至此,我们可以说,至少明代嘉靖年间,筒形的探铲已经产生,成为普通的检验筑土工具。这一时期,也出现了专职的探工,并可能用此种铁锥进行大规模的地层探测。同一时期,洛阳周围的盗墓者可能也会利用的这种筒形锥,进行盗墓活动。最后,至近代经李鸭子改进定形,流行四方,成为洛阳铲。

  将李鸭子定为洛阳铲的发明者,颇类于历史上的蒙恬造笔,蔡侯制纸。蒙恬之前,世早已有笔;蔡伦之先,亦已发现有纸,然而使笔的制造比前代更精,纸的制造行用比先世更广,则得力于二人对纸笔的改进之功。中国历史上的许多发明创造,都有其一定的前期知识积累和社会基础。等到出现能工巧匠,大智慧者,这些人善于总结前人得失,善于借鉴引用,进而推陈出新,完善工艺,定型器具,终于成为发明创造,并得到推广运用。这位集大成者,也往往被奉为首创发明人。

  要而言之,洛阳李鸭子是探铲的改进者,并将探铲发展为盗墓的得力工具,遂使后人将此铲冠以洛阳铲之名。因此,要说探铲的产生,运用探铲进行地下探测,远在明代甚或明代之前己经出现,并流传于后,民间传说中李鸭子所见而受启发者即是。而定型于今日的标准铲形,得名为洛阳铲者,其发明人大概非李鸭子莫属。

  更多精彩内容就在一起取经网(www.17qujing.com)

  洛阳铲最早是洛阳农民发明的,早期用于盗墓,后被考古学者改良用来考古,主要用来探地下图层的变化,确定墓穴规模、深度和方位,故又称探铲

  河南洛阳城自古以来文化悠远,历史上曾为十三朝古都,一直是中国古代政治、文化中心。时至今日,洛阳名闻天下的“洛阳三宝”,就是龙门石窟、白马寺和“洛 阳铲”,其中前两样都有极好的声名,而独独这第三样似乎并不光彩,因为它是一种盗墓工具。洛阳城确是盗墓风行,主要源于洛阳自古以来的厚葬之风。自古以来 洛阳达官贵人讲究厚葬,而且往往异常重视墓穴的修建,随葬颇丰,以致于洛阳古墓多如牛毛。唐代诗人王建曾这样形容洛阳墓葬稠密:

  北邙山头少闲土,

  尽是洛阳人旧墓。

  旧墓人家归葬多,

  堆着黄金无买处。

  也正因如此,洛阳盗墓之风自古盛行,而历代盗墓者也是能人辈出。关于洛阳铲的由来,洛阳流传着这样的故事:洛阳邙山马坡村,有个农民叫李鸭子,从小就以盗墓为生,在民国十二年(一9二三年)间有一天,他到十几里外的孟津县赶集。有个来自偃师县马沟村的熟人正在 搭棚子,准备卖煎包子。双方见面打个招呼,他见这人忙着用一把筒瓦状的短柄铁铲在地上挖了一个竖直的小圆坑,以便插入棚柱。这人用此铲往地下一戳,提上来 时带出不少土,一下子触发了他的“灵感”:这家伙比铁锨挖盗洞轻巧灵便,特别是能带上原土,利于判断地下不同地层情况。于是他找了张纸,贴着铲夹画出一张 原大图样,回家后马上找铁匠按图打造,一试果然得心应手,效果不错。以后其他盗墓者纷纷仿效,于是得到广泛“推广”。

  洛阳铲因为是要做为挖掘探洞、采集探土之用,其工作原理大约和现在的石油勘探、地质取样相似,故而铲身不是扁形而是半圆筒形,类似于瓦筒状,很像七八十年代常见的一种凶器——管儿插。

  “洛阳铲”的铲夹宽仅二寸,宽成U字半圆形,铲上部装长柄洛阳铲虽然看似半圆,其实形状是不圆也不扁,最关键的是成型时弧度的打造,需要细心敲打,稍有不慎,打出的铲子就会带不上土。不仅如此,洛阳铲在制作工艺上更为复杂,通常制造一把小铲需要经过制坯、煅烧、热处理、成型、磨刃等近二十道工序,故而只能 手工打制。如果是一把好的洛阳铲打制完毕,再装上富有韧性的腊木杆并且接上特制的绳索,就可以打入地下十几米,甚至几十米深处,铲子提起之后,铲头内面会 带出一筒土壤。这样不断向地下深钻,盗墓贼对提取的不同土层的土壤结构、颜色、密度和各种包含物进行分析,如果是经过后人动过的熟土,地下就可能有墓葬或 古建筑。如果包括物发现有陶瓷、铁、铜、金、木质物,就可以推断地下藏品的性质和布局。经验丰富的盗墓贼凭洛阳铲碰撞地下发出的不同声音和手上的感觉,便 可判断地下的情况,比如夯实的墙壁和中空的墓室、墓道自然大不一样

  洛阳铲最早的发明就是用来盗墓的,有些墓是土葬墓,人为的翻土跟长久的自然土是不一样的,洛阳铲就是为了能探测深入的土层变化而出现的

  谢邀!

  洛阳铲在中国田野考古中广泛运用,形成了中国独特的考古钻探技术,而究其来由,它的发明者竟是盗墓者,百年来,无数古墓被盗掘在洛阳铲下。 作为十三朝古都,洛阳长期是中国古代的政治、文化中心。讲究厚葬的达官贵人们,非常重视墓穴的修建,以致于洛阳古墓多如牛毛。唐代诗人王建曾这样形容洛阳墓葬的稠密"北邙山头少闲土,尽是洛阳人旧墓。旧墓人家归葬多,堆着黄金无买处。"一些洛阳人愤怒地说"盗墓者正是借用洛阳铲的威力,才使洛阳的古墓今天十墓九空,甚至九九空。大量的珍贵文物被盗流失,洛阳铲难辞其咎。" 洛阳铲与其它铲子不同之处就在于它是半圆筒形的而不是扁的,而且至今只能手工制造,唯一能制造洛阳铲的地方在洛阳市东郊,这里有四五家手工作坊,生产的洛阳铲销往全国各地。走进一家老字号,记者看到这里摆放着四十多种型号的半圆筒形铲头,较常见的铲头长三十厘米,直径六厘米。装上富有韧性的腊木杆或接上绳子后,洛阳铲甚至可以打入地下十几米,提起后,铲头的内面会带出一筒土壤。通过对土壤的结构、颜色、密度和包含物的辨别,可以判断出土质以及地下有无古墓葬等情况。 映着火红的炉火,五十多岁的范俊青正忙着煅制毛坯,铁锤溅起的火花甚至飞到了他的脸上。他说他的手艺是祖传的,通常,制造一把小铲需要经过制坯、煅烧、热处理、成型、磨刃等近二十道工序。范说,洛阳铲是个怪物,看似个半圆筒,其实它不圆也不扁,只能用手工打制,最关键的是成型时弧度的打造,需要细心敲打,稍有不慎,打出的铲子带不上土。过去有几家机械厂试图生产,但都没有成功。 洛阳古代艺术馆馆长赵振华曾用三年的时间对洛阳铲及洛阳的盗墓史进行过调查。他说,鸦片战争后,外国列强开始了对中国文化的侵略,近代洛阳大规模盗掘古墓之风也随即兴起,盗墓的重要工具-洛阳铲便应运而生了。 据他调查,洛阳铲的发明者是以盗古墓为生的洛阳马坡村村民李鸭子。如果活到今天,李鸭子该有一百二十岁了。七十多年前,李鸭子偶然发现一个搭棚子的人挖坑插棚杆时,用的是一把筒瓦状的短柄铁铲子,铲子往地下用力一戳,提起就带出不少土来。 李鸭子灵机一动,这样的铲子探墓肯定比钢锨容易多了。于是他用纸贴着铲子撕了一张图样,回家后找铁匠琢磨打造了一把,果然好用,洛阳铲就在盗墓者手中传开了。 洛阳铲的功用引起了考古学家的注意。著名的考古学家卫聚贤在一九二八年目睹盗墓者使用洛阳铲的情景后,便运用于考古钻探,在中国著名的殷墟、偃师商城等一座座古城址的发掘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如今,学会使用洛阳铲来辩别土质,是每一个考古工作者的基本功。 洛阳铲几乎成了中国考古钻探工具的象征。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中国考古代表团访问阿尔巴尼亚时,赠送的礼物就是一把打造精致的洛阳铲。"即使物探、航拍等现代科学技术已被运用于考古工作中,但洛阳铲仍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为它反映的地下情况最直接",考古学家叶劲松说。 神奇的洛阳铲还是建筑业必不可少的工具,它能使工人轻松而准确地打出各种尺寸的深洞,再灌注水泥和钢筋,形成坚固的灌注桩,支撑着各种各样的建筑以及公路、铁路的路基。洛阳的一个著名的记录是,洛阳的探工曾用洛阳铲为宜洛煤矿成功地打过百米深孔。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婚纱_礼服_秀禾_旗袍_婚纱礼服-杰瑞婚嫁网 > 洛阳铲的来历和用途有哪些?

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