杰瑞网络

你如何理解“孩子的问题多半是家长的问题”这句话?孩子都是家长读后感

  谢悟空邀答!

  题:孩子的问题多半是家长的问题,你对这个问题如何理解?

  对于独生子女,这句话完全正确,家长是孩子监护者,有管理教育引导鞭策矫正的责任,你言教身传是个什么样子,小孩就以什么样子在发展,家长的一言一行都直接影响着孩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如娇生惯养出的孩子,一定是任性专横的,激励鞭策出的孩子,一定是自信奋进的,斥责打骂出的孩子,必定是自卑老实的,肯定鼓舞出的孩子,必定是上进努力的…在孩子的成长中,那些优秀的孩子,一方面是家长的言教催化了他们,另一方面是家长的身传感染着他们,在这两点上身传重于言教,可以说很多成绩优秀的孩子,都是家长与他们共同在学习,也就形成了他们爱学习的良好习惯。为什么很多留守儿童动手能力强,却学习能力弱,与言传身教有很大关系。

  但有多生子女的家庭,孩子的问题有家长的责任,但很多孩子多是以哥哥姐姐在为榜样,哥哥姐姐的行为或多或少对他们有影响,但也与家长的教育方式有关,有的家长对大的严厉,对小的放任,两个小孩必各是各的个性。这也说明孩子的问题与家长有直接关系。

  孩子的问题虽多半是家长的问题,但不能说学校没有一点问题,如果学校教育上突出的重点不对,有区别对待孩子的问题,教育方法简单粗暴,也会对孩子存在一定影响。对孩子最好的教育是家庭学校双管齐下,相互配合,双方配合得协调,则有利孩子的健康成长。

  ·

  我非常赞同这句话。因为在教学工作中对此是深有感触。同一间教室同一位老师,学生的表现为什么有那么大的差异?其实这背后就是家庭教育的影响。

  孩子是父母的一张名片。教书时间长了,教过的学生多了,这句话真的很有体会。有时看看学生就知道家长是什么样子。凡是在学校里成为落后生的,排除智商因素,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与家长有关。

  我带过的一个学生,他初一初二成绩不错,到了初三成绩下滑,他的家长总认为自己的孩子没有问题,是班里某个同学把他带坏了,然后找老师要求换位置。老师给他配了一个学习好的同学,但孩子成绩还是上不来,家长又抱怨老师每天布置作业多,讲课快,从来不去分析自身的原因。

  最近班里有一女生,原来挺安静的一个女孩,现在仿佛变成了暴力者,动不动就对男生动拳头,总感觉在撒火,男生很委屈,自己没怎么招她啊!原来她父母离婚,母亲带着她生活,现在母亲又交了新男友,孩子很没有安全感,用这种野蛮来掩饰自己的不安。

  班里学习成绩好,表现好的孩子,家庭关系稳定,家里气氛融洽,父母给孩子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能与孩子平等交流,孩子有安全感,就会很有自信,性格也比较开朗大方。

  所以想把孩子教育好,家长一定要先学会做一个合格的家长,在孩子面前少一点负能量,多给孩子一些正能量。

  以上是个人观点,不喜勿喷。

  我经常讲父母是电杆,子女就是阳光下电杆的影子。所以孩子从小到大的一切表现都与父母言传身教有直接关系.。为此,家长们在培养孩子成长中要从细微处注意,至于文化等一些专业水平高低有没有皆无关紧要,把人应有的人性显示给孩子就足够了。

  升级为妈妈后,对于绘本,儿歌以及所有小孩的东西都有着迷之兴趣,对于孩子的行为和心理也会很关心在意。

  在我小孩两岁多刚刚能独立上厕所拉粑粑的时候,本以为从此在这方面能省心了。谁知没过几天我发现,她总是在粑粑已经拉到裤子上后,才来告诉我们她要拉粑粑。要知道,我婆婆很早就教会她想要拉粑粑了要跟大人说,或者自己去厕所,而且如果不是拉肚子,她几乎不会出现把粑粑拉到裤子上。

  第一次会觉得可能是她玩的忘记了,但是后来几次发现,她会时不时地躲开我们,比如说躲到门后,或者一个小角落,出来的时候就对我们说有粑粑,然后带她去厕所的时候就发现她已经拉到裤子上了,那个时候就知道了,每次她故意躲开我们的时候就已经是要拉粑粑了。

  

你如何理解“孩子的问题多半是家长的问题”这句话?孩子都是家长读后感

  那天正好我在家,她又出状况了,我知道这其中肯定有原因。在我给她在卫生间换干净裤子的时候,她问我能不能不要告诉奶奶?我问她是不是怕奶奶会说她,她点点头,她说奶奶会骂人。

  其实是她奶奶天生大嗓门,脾气也比较急躁,她越是怕拉到裤子上就容易出现状况,以至于最后认为要拉粑粑就变成一件错事,所以她总躲着我们。后来我跟我婆婆做了沟通,让她说话稍微温和一些,她本意是很爱孩子的,只是天生的脾气使然。再后来出状况次数越来越少,没多久就能正常如厕了。

  在看到A.H.布拉夫曼的这本《看见孩子,看见自己》的时候,很自然地就想到了这件事。孩子再小,他们也会有自己的情绪,如果情绪没有得到理解,那他们就可能会通过身体语言去表达自己的苦恼。

  A.H.布拉夫曼,是一名医学博士,也是英国国家健康中心心理咨询师。他有50年儿童与青少年心理咨询工作的经验,著有《图画的语言:心理咨询新发现》《打开心结:如何与父母和孩子一起工作》以及这本《看见孩子,看见自己》这本书,对于儿童心理健康咨询可是行业领域佼佼者。

  布拉夫曼博士认为,当孩子出现状况时,不会只想着去处理孩子的问题,而是先去处理孩子的感受,这才是真正成熟的父母。《看见孩子,看见自己》这本书中的二十多个案例也充分诠释了这点。

  书中内容主要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一,透过孩子“苦恼的语言”来了解孩子。二,帮助父母理解孩子,纠正父母对孩子的错误解读。

  一,透过孩子“苦恼的语言”来了解孩子

  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一套育儿方式和理念,曾经有一种风靡网络,那就是“延迟满足”,就是孩子哭闹有需要的时候,不要马上就满足他们的需求,这样据说是为了培养孩子的忍耐力。

  或者是建议妈妈们按照严格的时间规定来喂养孩子,不管是睡眠、抱哄还是排便。这也是为了培养婴幼儿的个性和强化他们的人格。

  做这些可能会达到很好的效果,却唯独忽略了孩子需要的最重要的一点:情感述求。

  

你如何理解“孩子的问题多半是家长的问题”这句话?孩子都是家长读后感

  孩子不是机器,当他们得到了足够多的爱和安全感的时候,他们最终才能变成一个有爱能给别人安全感的人。

  就像书中三岁小孩克劳德。原本也是一个快乐活泼的小男孩,但是自从父母离开了为期三周的度假之后,他变得闷闷不乐,爱发脾气,且不肯使用便盆。在排除是生理疾病导致这些问题之后,医生认为要先找到困扰克劳德的原因,并建议暂且先不进行便盆训练了,但克劳德妈妈却认为自己育儿方式没问题,并坚持继续便盆训练。

  直到问题发展到了不得不解决的时候,这位“深受困扰”却“并不在意”的妈妈找到了布拉夫曼,这位经验丰富的心理咨询师在跟孩子妈妈交谈的过程中,并观察在一旁画画的克劳德以及他的画。让孩子画画是一种孩子乐于接受并能表达出内心所想的极佳方式。

  不管是有意识还是无意识的,克劳德画了几幅,其中一幅全是线条,不同颜色的线条代表不同的成员。从中,布拉夫曼明白了,克劳德这是非常清晰明确地把男人和女人做了区分。

  之后一幅画通过克劳德的解说,布拉夫曼大概猜到了“致病”原因,小克劳德不愿意用便盆是因为害怕自己的“小鸡鸡”会不见,并且,因为上次父母度假时间比较长,导致克劳德害怕失去父母,所以不愿意用便盆也不愿意去幼儿园。

  找到了症结所在,处理起来就会简单多了,不久克劳德就基本正常了。在孩子妈妈给心理咨询师的感谢信中,那句“我们终于能够理解他的难题,而非不顾他的焦虑把社会认可的行为强加在他身上”非常有感。

  二,帮助父母理解孩子,纠正父母对孩子的错误解读

  不管心理咨询师多么厉害,哪怕有读心术,他都不能代替父母的作用而存在。对于孩子而言,父母就是他们的整个世界,所以,当孩子出现了心理方面的问题,以及在家中有异常行为,做关键的还是父母要做到关注和理解。

  十二岁的曼迪已经有持续九年的髋部疼痛,且右腿无法受力。但通过专家诊治后发现:曼迪的髋部和膝盖确实存在一些问题,但这跟她异常步态相比并不是主要原因。

  通过仔细问诊和了解曼迪的家庭情况后发现,曼迪的家庭成员对于其他家人的一些表情或者异常行为非常敏感和焦虑,有个头疼脑热差不多在家里就能享受大病待遇了,这也跟曼迪妈妈曾经是一位护士有关。

  通过曼迪的画以及跟她进行了交流和讨论之后,布拉夫曼认可了家庭医生对于曼迪的关节没有任何器质变的诊断。而之所曼迪会出现各种症状,很大的原因还是心理作用,是害怕自己的髋关节会发生问题,一定程度上也是受了家庭敏感焦虑氛围的影响。

  其实,曼迪的髋关节没有父母认为的那么疼痛,很多时候是父母错误并过度解读了。

  虽然说为人父母是一项无需岗前培训的职业,却也是世界上最难的职业了吧。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保不齐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在不同的阶段,表现出来的方式也会不一样。但最终指向的其实都是一个信息:孩子需要得到父母的理解和帮助。

  电影《地球上的星星》中有一句台词非常经典:每一个孩子,都是掉落在地球上的星星,每一个孩子都需要守护。不要以为他们小什么都不懂,其实,在他们的脑袋中,藏着一个深邃浩瀚的宇宙。

  走进孩子内心深处,轻触他们心中最柔软的地方,让他们愿意敞开心扉,把心事交给爸爸妈妈,而不是天上的星星。孩子快乐健康成长是天下父母最朴素的愿望,而身为父母也能获得内心的和谐与安宁。

  没有不行的孩子,只有不行的家长。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婚纱_礼服_秀禾_旗袍_婚纱礼服-杰瑞婚嫁网 > 你如何理解“孩子的问题多半是家长的问题”这句话?孩子都是家长读后感

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