杰瑞网络

王文娟、陈晓旭和蒋梦婕演的林黛玉你们各打几分?

  

王文娟、陈晓旭和蒋梦婕演的林黛玉你们各打几分?

  

王文娟、陈晓旭和蒋梦婕演的林黛玉你们各打几分?

  

王文娟、陈晓旭和蒋梦婕演的林黛玉你们各打几分?

  回答·阅读

  先说好,不要喷我,我只是说一点点自己的感受。第一眼看到陈晓旭的林黛玉,我被吓了一跳,那双眼睛 我的脑海里只蹦出来宝玉的那句“死鱼眼睛”,不要问我为什么,这就是我的第一印象。后来,再看多了,对陈晓旭的林黛玉的印象还是“小家子气”。对于小时候被当男孩养的黛玉,读了这么多的书,那么她从骨子里就是清高的。林家世代书香,那是骨子里的东西,所以黛玉有她的傲!所以她在这荣国府里格格不入。她是悲伤自己无父无母、孤苦无依,但她不自卑啊。陈晓旭版的黛玉,那种小家子气……我老看着她自卑的,没有看出她的孤傲和清高。 王文娟的黛玉,人物的外貌形象真的很违和,不过越剧只是截取了宝黛爱情的部分,她演绎的还是相当不错的,有神韵吧。 蒋的没看过,那头铜钱真的看不下去……

  王文娟,陈晓旭,都是100分。

  三部影视片《红楼梦》,不用说三道四,一代不如一代。文革前,上海和香港两地合作拍摄戏曲片,上海越剧院王文娟主演林黛玉。文革后,陈晓旭主演了第一部电视连续剧。最后有了重拍的电视连续剧,小姑娘蒋梦婕主演林黛玉。

  其实越剧片之后,电视连续剧之前,北影拍过电影《红楼梦》,电影明星刘晓庆扮王熙凤,评价不比邓婕在电视片的低。北影这部三集《红楼梦》,由越剧小白花演员陶慧敏扮演林黛玉。她的表演如同电影本身一样,反响平平。她是在扮演了小白菜以后家喻户晓的。

  三集电影系列片《红楼梦》,陶慧敏是北影名导三请茅庐特邀出演林黛玉,但并不成功。主要是没能充分揭示人物性格和气质。相反,这正是越剧片王文娟最成功、最得好评之处。文革后,王文娟辅导年轻演员复排时,一再告诫后生们,要思考林黛玉是怎么样唱的。

  《红楼梦》并没有直接描述过林黛玉的声音是什么样的,更没有提及她的嗓音会怎么唱,但王文娟为了更好塑造形象,琢磨思考过这个关键。大家接受黛玉声音,就像王文娟这么演唱、这样说话:王文娟演活了这个大家闺秀。

  陈晓旭扮演的林黛玉究竟如何不好,离不开王扶林导演的电视连续剧《红楼梦》来评价。但凡看过二、三遍原著《红楼梦》都会有一个发现,作者曹雪芹并不是黛玉唯一,讨厌宝钗,而是既爱黛玉也爱宝钗,《红楼梦》因此一开始就铸定了悲剧。

  电视连续剧改编太粗糙,很多故事需要演员在表演中挖掘潜台词,刻画出人物性格做补充。当年的导演组选择演员时,颇费了一番力气。陈晓旭等主演外形,都非常贴近原著,但表演成功的并不多,似乎就是成就了一个王熙凤邓婕?!

  陈晓旭的黛玉造像,一直很受大家喜爱,但电视连续剧要表现出曹雪芹刻画的形象,不仅像仕女,而是大家闺秀。评判有二个参照点,一个是黛玉与宝玉,另一个更重要是黛玉与宝钗。表演要把这些层次揭示出来…

  相比电视连续剧《红楼梦》,陈晓旭扮演的林黛玉,只像个小家碧玉。遇事总是那样尖刻、薄情、计较、小心眼,总是见人拉着脸,说话像醋瓶子。如果不是重拍电视连续剧,不是蒋梦婕扮演的黛玉毫无生气作了反衬,很难想象还有人在回忆陈晓旭的林黛玉。

  重拍电视连续剧《红楼梦》几乎淹没在各种批评的汪洋大海声浪中。编导好想法,发挥原著语言优势,但不能把握好架构,人物造形性格趋同,蒋梦婕难得给观众留下什么好印象。即使她有表演天赋,也没有可供她好好表演的舞台。

  演员的年龄是今天一些人评说的主要依据。这不免要说到艺术审美,神似和形似的问题。《红楼梦》的故事,很大一部分主角年纪很轻,完全符合年纪的演员,没有那种生活经历,绝无可能扮演角色。

  现在这里说的正是这个艺术评判。3个林黛玉扮演者,主观评分,蒋1分,陈5分,王9分。如果不是有形似,违背曹雪芹苦心刻画的林妹妹,陈晓旭塑造那么不讨人怜爱的林姑娘只能给1分。

  戏剧和电视剧的艺术,多说一句。越剧《红楼梦》拍摄成电影,叫戏曲艺术片;王扶林导演的《红楼梦》叫电视连续剧。电视连续剧在国内影响很大,但艺术上不同于电影,也没有电影的地位。也正是因为这版《红楼梦》从剧本到导演到主演等诸多问题,一直有人试图推出新版本。

  越剧艺术片《红楼梦》在文革前后,曾经先后有两轮上演,都造成万人空巷,在全国轰动一时。整个文化艺术界好评如潮,也是电视连续剧《红楼梦》难以企及的。在头条另一个话题详谈过越剧《红楼梦》由来。

  在中国把传统名著《红楼梦》改编为越剧舞台剧,并得到专家和民众都接受程度似乎容易,其实非常不容易。至今还有戏迷询问,越剧的舞台艺术电影贾宝玉为什么不是著名的尹派开山人尹桂芳扮演?

  要知道越剧《红楼梦》并不是一步成功的。相比较而言,第一次推出的电视连续剧,一炮走红已经非常幸运,艺术上怎么可能做到一步登天?姑且假定《红楼梦》电视连续剧的编剧、表演和导演等都基本成功,但王扶林导演后来还有什么走红的好作品可旁证他的艺术水准?!

  中国最早把《红楼梦》搬上艺术舞台的,是越剧,是尹桂芳。上海越剧界拍摄电影《红楼梦》时,享有越剧皇帝头衔的著名生角名伶尹桂芳和芳华越剧团上演《红楼梦》,经历了三十年多次改编尝试,一步步走向成熟。

  1962年, 尹桂芳率芳华越剧团第一次移民福建之后返回上海演出《红楼梦》,引起轰动。这次演出的版本,由徐进编剧、黄祖模导演,是越剧《红楼梦》又一个进阶版本。

  此时,上海和香港合作正在拍摄电影版越剧《红楼梦》。来自越剧界的说法,当时上海诚恳邀请尹桂芳出演贾宝玉遭到拒绝。原因跟她当初率团离开上海有关,主要是艺人之间流派之争…

  回头看尹桂芳表演的越剧《红楼梦》及塑造贾宝玉形象,先后几个不同版本,1945年弘英编剧、1951年陈曼编剧、1953年苏青编剧、1962年徐进编剧。尹桂芳和芳华为精益求精,先后特别请过电影导演高衡、黄祖模,越剧名导司徒阳等导戏。

  四十年代、五十年代、六十年代到七八十年代,尹桂芳数度出演不同版本的贾宝玉。她精湛不露痕迹表演,惟妙惟肖刻画贾宝玉形象,被同行赞为“活宝玉”,更是博得海内外观众一致推崇,也是今天资深戏迷兴趣这个话题的原因。

  1986年,昆曲艺术大师俞振飞回味当初观摩尹桂芳表演“宝玉哭灵”, 还吟出七绝是代表性评价: 红楼昔见哭潇湘, 平淡天然最擅场。正是丰神称独绝, 于无泪处断人肠。

  俞振飞意味深长的作注脚: “桂芳同志所演《宝玉哭灵》, 不用花腔, 而人物感情曲曲传出, 熨贴精当, 其悱恻动人之意, 深蕴饱含于平淡中, 足见真实功夫, 近世所绝少也。”

  今日老话重提,不免令人感叹。越剧名家十生九尹。尹桂芳在越剧舞台创造诸多人物形象,却没能留下太多影像资料,尤其她巅峰时刻,领衔芳华越剧团表演的《红楼梦》,没有用影视记录下来,成为最大遗憾。

  中国作曲家何占豪仰慕尹桂芳创立的越剧尹派音乐,借用尹派唱腔为主旋律,创作了脍炙人口的小提琴协奏曲梁祝,带来更多的联想,成了今人寥补尹派艺术视听缺憾的辅助途径。

  戏剧艺术塑造《红楼梦》林黛玉形象,难度大于电影及电视剧。某种意义上可以说,一部电影作品艺术上的成败,决定于导演的艺术水平。现代社会一个18岁的姑娘,没有那种大家族生活阅历,再有艺术天才,没有高水平导演,也难以扮演好林黛玉这个复杂的人物形象。

  今天说越剧《红楼梦》成功,实际上越剧最早是1945年就搬上舞台。虽然越剧只是抓住表现宝黛这一条主线,但前后经历了四十、五十和六十年代多次的重新编导,其中编剧不乏名家之作,导演包括戏曲导演、话剧导演和电影导演参与。尹桂芳和王文娟塑造的宝黛成为舞台最经典的艺术形象,难能可贵在神似,年龄性别活化为剧中人物。

  上海越剧院王文娟扮演的林黛玉之所以非常出彩,正是在一版又一版不断进取这个基础上的再创作,某种角度也说明了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伟大。共和国70周年上海方面艺术授勋,已经对王文娟成功扮演林黛玉艺术形象及艺术造诣作出最高等级的结论性褒奖。

  王文娟演绎的《红楼梦》是越剧版的,她演出了黛玉温婉之美,她的扮相非常美,而且给人感觉不但有本身戏剧之美,也特别贴近黛玉的形象,唯的一缺憾是年龄感上,因为黛玉毕竟入贾府的时候只有六七岁,看过原著的人的本身就是矛盾的,一方面认可王文娟的黛玉,另一方面在代入感上会欠缺些,毕竟王文娟的年龄偏大了。

  至于陈晓旭,很多人都说她演活了黛玉,把黛玉那种古典美,病西施的感觉都演出来了,但从另个角度看,她还是有点儿缺乏气韵,因为黛玉的父亲本身出身于列侯之家,又是探花出身,所以黛玉身上应该既有书香之家的底蕴,又有勋贵之家的贵气,陈晓旭推荐扮演的黛玉两者还是稍有欠缺,与原著的描写略有差距。

  至于蒋梦婕讲真心话,无论从扮相还是本身的气质上都差得太远,太稚嫩,而且那个金钱装实在是太减分了,跟以上两者没有可比性。至于我个人来说更喜欢陈晓旭。

  从外表相貌上看,最符合林黛玉的是王文娟,她让我们感到惊艳,感觉她就是林黛玉,和小说中的林黛玉是那么的相似,记得当时看了越剧红楼梦之后,我们班有许多男同学都说‘要是我娶了林黛玉这么漂亮的老婆,我就把她供起来。’;而看87版的红楼梦时,觉得这个林黛玉不够漂亮,有的镜头很美,有的镜头不怎么样,离小说中的林黛玉差距太大了;而看了蒋梦婕的林黛玉,也许是由于化妆的缘故吧,感觉怎么把林黛玉魔鬼化了,这么丑。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婚纱_礼服_秀禾_旗袍_婚纱礼服-杰瑞婚嫁网 > 王文娟、陈晓旭和蒋梦婕演的林黛玉你们各打几分?

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