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长婚嫁网

如何评价西方绘画大师恩斯特的油画画风?

  西方绘画大师恩斯特的油画画风

  恩斯特(1891~1976年)在严格的天主教管教方式下成长,再加上他很早就已经接触了弗洛伊德的理论,使他透过艺术不断地去探讨潜意识,进而超越了超现实主义,恩斯特的油画艺术是把现实、潜意识和梦境结合,达到一种完全不受道德束缚的超现实主义情境,这也是他的油画作品的画风,

  恩斯特14岁时,他最心爱的宠物鹦鹉不幸死去,此时,他的妹妹恰巧来到人世,当时的恩斯特竟然推论“这个小女婴一定是吸取了鹦鹉的生命精髓才诞生的”。恩斯特与李欧诺拉·凯林顿的结合,让恩斯特恢复年轻,而且在李欧诺拉的身上,感受到妹姝的灵魂,于是恩斯特创作了《新娘的婚纱》这幅油画,

  《新娘的婚纱》又名“抢婚”,描绘了法国新娘准备嫁给德国野蛮新郎时,在婚礼中所隐藏着危险的征兆,更借此表达了法国与德国的政治情形,44岁的恩斯特在伦敦举行画展时,邂逅了同样是艺术家的李欧诺拉,两人一见钟情,当时的恩斯特是个有妇之夫,

  1939年法国与德国宣战,而恩斯特被法国警方以“外国敌人”之名逮捕,获释后,又被以通敌的罪名加以拘留,然而李欧诺拉因这样的情形而精神崩溃,最后二人分别在古根汉及雷纳托的帮助下逃到美国并结婚,当他们二人在纽约相逢后,恩斯特曾恳求李欧诺拉不要嫁给雷纳托,但她拒绝了,这便是《新娘的婚纱》整幅画作的故事情节。

  恩斯特(1891-1976 )是最早的超现实主义艺术家,他提出超现实主义应该具有“惊奇”和“抽搐”的美,他认为绘画描绘的应该是现实中不可想象的情境,是进入无意识状态后的感官放大。

  恩斯特的作品中包含有病态美学和暴力美学的特点,他的很多拼贴画作品旨在创作“优美的尸体”,与传统的审美体系相去甚远,符合达达主义和超现实主义的追求。

  恩斯特对心理学家弗洛伊德的理论非常感兴趣,据说他经常出入精神病院,去研究精神病人的精神状态,对于他的创作非常有启发。

  ↑ 恩斯特 -《家庭的天使》

  恩斯特的创作技法深受形而上艺术的创始人基里科的启发,作为超现实主义绘画的奠基人,恩斯特不仅在创作内容上有很多开创性作品,在创作技法上也有非常多的创新,这些技法也使得恩斯特的画作有着非常丰富的纹理与细节,给人强烈的梦境感。

  ↑ 恩斯特 -《皇帝的形象》

  恩斯特的作品中常有一些特定的图腾,例如常会出现一只鸟的形状,这其实源于他小时候非常喜欢的一只鹦鹉突然死掉,之后没多久父亲就告诉他妹妹出世了,因此他常会在作品中将心爱的小鸟和妹妹的形象画在一起,他的作品《家庭的天使》《皇帝的形象》等,其中都以变形的形象描绘了两只鸟。

  画他所感,而飞他所见

  西方绘画大师——恩斯特

  可能更多对于西方艺术不是很了解的朋友并不太熟悉这个陌生画家,通常浮现于脑海中的更多达芬奇、毕加索等西方传奇绘画大师。但对于马克思·恩斯特却闻所未闻,今天我们来了解并熟悉一下这位在超现实主义画风的传奇伟大艺术家马克思·恩斯特(Max Ernst)

  马克斯·恩斯特 (德语:Max Ernst ,1891年4月2日—1976年4年1日) 德裔法国画家、雕塑家、图像艺术家及诗人。作为一名多产艺术家(prolific artist),恩斯特在西方“达达运动”(后续会提到)和超现实主义艺术中,均居于主导地位,是领军人物。同时被冠誉为“超现实主义的达·芬奇”。

  在评价这位绘画大师前,我们可以看看这位大师的作品(由于手机操作头条回答格式原因,图片都会统一排下)

  通过他的作品我们不难发现恩斯特以极端多变和诡秘技巧的绘画风格,从艺术角度中我们观察到更多的是他脑海中的幻觉或者令人不安的想象场景。诸如《大象西里伯斯》与《雨后欧洲》之类梦幻般的绘画充满了神奇、奇异的形象。(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自行查阅)

  再后来他发展为擦印画法,将有纹理的涂擦与传统素描相结合起来为其创造奇异,更加神秘的绘画形象。他还用这种技法在19世纪的版画中创造了更为复杂的拼贴画。如《与王后嬉戏的国王》与《巴黎女人》。

  这种较早期极富想象力的绘画并不受大众欢迎,那恩斯特为什么要去创造这些让人觉得莫名其妙的画作?

  恩格斯的父亲本身就极力热爱艺术,因此在父亲的影响下从小就在一个多元价值观的环境中成长,而天生好奇的性格特点让小恩格斯对某些神秘的东西就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在求学期间,恩格斯并未学习艺术,即使在父亲的期冀下。反而大量学习了哲学、艺术史,甚至精神学。对尼采和弗洛伊德尤为感兴趣,显然,早些年的求学期间对之后的艺术创造产生了深远影响。

  从恩格斯的出生年月中,我们不难发现,他是经历过两次世界大战,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在军营中整整服役了四年,他曾形容过那段经历为:“1914年8月到1918年,我已经死过一次”在战争的最前线,经历过文明和人性的毁灭!

  退役后,恩斯特和一些艺术好友们成立了科隆达达小组(其目标也就是要以艺术的名义去不断挑战和瓦解那些欧洲文化压抑的一面,尤其是基督教教条,传统道德和西方古典艺术的美学准则)这看似颇有些改革斗争的影子,反对旧条,敢于陈新。其实在恩斯特眼里,所谓历史和传统并不是那么可信,表面的安定与繁荣都不持久,都是那么的脆弱,只有不断地试验,不断地前进,才能真正看清事情的真相。

  再后来,在第二次大战中,身在法国的恩斯特被投入集中营,在日夜折磨,身体劳累中恩斯特精神却愈加盛旺,对势力和教条的憎念更加强烈。后来被救往美国,在美国生活近十年,再后来又重返念念不忘的巴黎度过余生。

  他这一生命运多舛,经历过欧洲最悲惨的岁月。正如他所说:“艺术不是品味,不是用来欣赏的,它将永远是创造、发现、启示。”

  对,恩斯特的超现实主义,并不是来自想象,而是比想象更荒诞的是现实。在那段时期的欧洲依旧流行着各种亡灵传说和风靡欧洲的离奇炼金术。

  知晓了恩斯特其一生坎坷经历,让我们回归现实,带着欣赏的角度去理解他的作品。独特的观念和对幻觉的追求是恩斯特的绘画方向,并创造扩展了新的美感形式。同时夹杂着各种理性与非理性、寓意与隐喻,大多数作品的标题与内容或相符或相悖。超现实的动物、人体、类人体、形体的全景直观以及陆地和天空的形态,也为我们创造一个又一个多变、彩色的虚幻世界。

  那么绘画中的超现实主义是什么?相对现代人来解释可能二个字就能概括:脑洞,没错,就是脑洞,但是这种理解似乎过于片面。

  我们在评价恩斯特油画画风时,来看一幅超现实主义的代表画作:《记忆的永恒The Persistence of Memory》来自西班牙达利的经典画作。

  

如何评价西方绘画大师恩斯特的油画画风?

  看到这幅画我们会想到什么?时间是什么,未来在哪里?超现实主义是一种现代西方文艺流派。致力探索人类的潜意识心理,主张突破合乎逻辑与实际现实观,将以逻辑和有序记忆经验为基础的现实形式彻底抛弃,让自我本能意识观念,潜意识梦境同时糅合现实来突出表现人类深层心理中形象世界。超现实主义作品总受给人一种荒诞离奇,如梦如幻,亦真亦假的感觉。而这种感觉同时具有很强烈的画面感染力。引发思考,持续探索或者这就是现实主义画作的面世的原因。

  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评价恩斯特油画风格,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看法,而看法并没有对错。而正是在现实生活中,每一份职业中人员,一名教师,一个学生,一名伟大科学家,一位环卫工作人员等。我们在生活中行动,在理想中奋斗,在职业中成长都是自己生命中的伟人,为国家,社会行尽每一份力量,都将是我们这个时代上最好印证。这或许是那一代代名画家所希望的那样。

  世界需要探索,大脑需要思考就像万事万物离不开光一样。

  希望这次持续渐久的疫情在大家共同行动下,终被溃散!!!

  《森林之上的鸟》

  《圣塞西莉亚:隐形的钢琴》

  马克斯?恩斯特(1891?1976)出生于德国科隆。父亲是聋哑学校老师兼业余画家。开始恩斯特在波恩大学学习哲学和心理学,打算做个精神病医生。但当他结识了一些画家之后,便下决心要成为一个有创见的画家。

  马克斯?恩斯特油画《新娘的婚纱》这幅色彩浓郁的作品中,展示的是超现实主义图景,画面上充满了非逻辑性的荒诞感。

  他创作的《雨后的欧罗巴》是用“摹拓法”完成的。

  在希腊神话中,欧罗巴是腓尼基的美人,宙斯早就对她垂涎欲滴,最后终于把她拐骗到手。但在这里,美人已变成了化石,生命被熔化在岩浆之中,一切都趋于死

  亡和矿物化。这件作品创作于二次大战高潮时期,虽然画面形象离奇,但对战争的恐怖与憎恶,也是显而易见的。ttt

  

如何评价西方绘画大师恩斯特的油画画风?

  恩斯特大师画风,颜色炫丽,维也纳幻想现实注意画派创始人u0001,宛如诗歌般唯美的手绘水彩风格!

  西方绘画大师 -152 卢西恩. 弗洛伊德 Lucian Frend ( 1922-2011 ) 德裔英国画家

  西方绘画大师 -152 卢西恩. 弗洛伊德 Lucian Frend ( 1922-2011 ) 德裔英国画家

  卢西恩·佛洛伊德于1922年出生于德国柏林,父亲恩斯特·路德维希·弗洛伊德是奥地利犹太人,一位建筑师。母亲露西·布拉希是德国人。他是著名心理学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的孙子。他的兄弟是作家、政治家克莱门特·弗洛伊德。在1933年为了躲避纳粹他随家人搬到搬到苏格兰定居,成为英国公民。1939年,曾就读德文郡的达廷顿霍尔学校,后来就读于布赖安斯顿学校。1939年弗洛伊德进入英国圣工会绘画学校,受业于校长莫里斯门下。

  他移居英国并成为画家后,这种知觉能力也就被带入画面,成为他独树一帜的鲜明标志。卢西恩·弗洛伊德继承了祖父的敏感,画作看起来充满沉郁和恐怖。他的裸体画尤其有名,女朋友、女儿和狗都曾经展现在他的画布上,近段时间还新作一幅自画像。1991年的他一幅作品拍出580万美元的高价,其内容是几名女子在围观一只鹦鹉。他在1995年创作的画作《沉睡的救济金管理员》在2008年已创记录的3,360万美元被卖出,也是在世画家画作的最高记录。2011年7月20日,这位20世纪毕加索之外最伟大的艺术家因病在伦敦去世,享年88岁。

  30年代末期,笼罩在战争魔影下的英国人显得毫无生气,积郁在心灵的恐惧,以及惊悸神情勾起了佛洛伊德幼年时形成的特殊知觉。他的灵魂向着苦涩现实的内核延伸,孤独地和其神秘部分纠缠。但他并没有走向梦幻,没有和超现实主义共舞。他的画面材料,均来自于现实,绝不背离现实的各种具体品格和物质特征。同时,又莫名地超拔于事物的意义之上。因此,他的作品同时叠合了现实与梦幻、不安的灵魂和日常情感,在现实的图景中,总漂泊着游移不定的来自心灵的阴影。

  40年代后期至50年代,人物是佛洛伊德的主要表现对象。早期的悸惴不安的情绪仍末从画面上完全消退,但已消散了不少,逐渐向一种安详和穆、沉静完美的境界过渡。佛洛伊德此时所力图达到的,是一种清晰纯净的,剔去各种杂质的艺术品格。他的笔触干净利落,楔状笔触不拖泥带水,像一束束肌肉一样有力。色彩方面也有变化,它们斑斑驳驳倔犟地形成了有活力的光影。

  60年代,不但作品的女孩主题向着纵深延展,而且画法也更为自由,表现性更强。画家的笔触类型多样、环状的、工字形的、拱形的、发叉的等等。它们自由地在画布上翻腾、扭结成笨粗迂阔的肌理。人物的姿态也和往.日略有差异,他们非同寻常的举臂、仰视、倾斜等动作完全成为了情绪符号。在其后的漫长的创作岁月中,佛洛伊德的风格变化不大,逐渐趋向类型化和模式化。

  卢西安·弗洛伊德对观看的迷恋以及对出处的讲究,让他远离超现实主义荒诞的场面,放弃讲故事。在他画室出现的人和物成为他创作的主题,连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也不例外。

  整体来看,他的作品形体概括而有力,注重画面的几何构成,造型夸张。他常常采用大的透视变化。不管是画他漂亮的女儿或者明星,还是他的朋友——被认为畸形而病态的人,人物动作造型富有视觉冲击力。他的作品也常常出现植物与人物的组合或者动物与人物的组合。这显现出了他对造型极强的组合和把握能力。 结实敦厚的人物,宛如就要从画面中走出来一样。

  进一步的分析,就会发现,这些看似表现却写实的画面:用笔、造型、 光线都非常考究, 并非随意和痛快之作。 他对对象有着严谨的分析和对比,概括但不概念,一笔之中形体、色彩、明暗表达准确。语言的密度和咬合非常紧凑。他的绘画方式是不断拆解和重构的过程,不断的调整和比较的结果。为了视觉的整体性,有时甚至改造对象。弗洛伊德的绘画,是与“自然”强大的系统相亲相爱,相互较量的过程,他从早期对自然的描摹到找寻到自己的切入方式,是忠实同时又是摆脱自然控制力的一个漫长的过程。绘画性是第一位的。

  在卢西安·弗洛伊德那里,视觉不仅仅感知的一种,而且还是一种直觉, 是人筑建其和外界联系的一种本能, 他(她)们在视觉上显视的特征是他们与世界沟通方式的再现。因此,他画中的肖像人物往往是扭曲的、神经质的、甚至是丑陋的。

  大内景W 11(仿华托)

  《大内景W 11(仿华托)》(1981-1983)是弗洛伊德作品中极为罕见的一幅人物群像,其构图取自画家所熟悉的一位瑞士收藏家收藏的法国18世纪画家华托的早期作品《高兴的小丑》(1712),只是他将华托的外景搬到了室内,将夜晚换成了白天。画中人物挤坐在一起,神情与姿态显示出紧张、焦虑、冷漠与不安。事实上,弗洛伊德是想通过与华托典型的洛可可风格的强烈对比,表达出自己的创作与古典传统完全不同的精神实质。女王陛下肖像 弗洛伊德称自己的创作为“灵魂的自传”。他通常不接受订件,对不能激起其创作欲望的人物,无论身份贵贱,全部一口回绝。据说罗马教皇和戴安娜王妃就曾被他拒绝。英国女王是弗洛伊德作品的收藏者之一,在登基5 0周年纪念日到来前,这位资深“粉丝”邀请画家为她画像。据英国《卫报》报道,弗洛伊德考虑了几个月,最终同意为女王绘制肖像,想以此举表达对这个国家的感激之情,但尽管模特是女王,弗洛伊德也不肯“屈尊”前往白金汉宫,而是要女王一次次坐进他那凌乱的画室。据说,当年作画时,弗洛伊德曾试图激怒女王,但他的 “诡计”未得到女王的呼应。这幅《女王陛下肖像》(2000 -2001)完成后,英国舆论一片哗然,但女王本人对弗洛伊德的“肆意歪曲”似乎倒能够坦然接受。事实上,弗洛伊德既未美化却也未丑化女王,他画出的,就是他眼中的女王的真实形象。休憩的画家母亲 《休憩的画家母亲,第三号》

  弗洛伊德以他母亲为模特创作了多幅画作,例如《休憩的画家母亲,第三号》(1977)、《休憩的画家母亲》(1982-1984)等。这两幅画所表现的,都是躺在床上的画家的母亲,但两相比较,后一幅作品中老人的体态与神态,更为残酷地表现出了母亲 “风烛残年” 的真实状态和儿子 “无可奈何” 的凄凉心态。靠着狮子图挂毯的酣梦 弗洛伊德的艺术总是充满挑衅性。但是这种挑衅性,并不是直接针对公众的规范和主流的趣味。恰恰相反,对于这种挑衅性,有人却找到他最为隐秘的使用方式。让我们细看油画《靠着狮子图挂毯的酣梦》(1996年)。画面上,体型硕大的苏·蒂雷躺在椅子上酣睡。她的十足肥硕的身躯,表现着毫无骨感的肉体。这样的肉体刻画,反而将关系模糊的多个身体局部彼此之间紧密地连接在一起。肥硕的身躯可能会招致观众的一阵惊愕,一种对合乎经典的规范性产生某种破坏效果的震惊。但是,最终作品的精彩之处,是弗洛伊德将这种体验进行深化,而发掘出丰富的情感和肉体的感觉。这样的情感与感觉,是原有体验的拓展,甚至是对原有体验的否定。

  弗洛伊德带着同样好奇的眼光,断断续续地直接面对苏蒂雷。他留心观察数小时,数日,数月,终于将蒂雷那与众不同的肉质身材,描绘成慈爱温情、充满亲切感的画面。尤其是,有人会注意到,她的右腿和脚趾,舒适而懒洋洋地斜向一侧;脸颊与鼻子,精细而复杂的平衡点,靠着起支撑作用的手臂与张开的手掌;眼睛深陷,散布着昏昏欲睡,与身后一对警觉的狮子形成反差。在美术史上,之前并没有与此幅作品相类似的处理方法。

  《马克斯·恩斯特:绘画之外》Max Ernst: Beyond Painting。马克思·恩斯特被誉为达达主义和超现实主义的先驱,但他如同达芬奇、毕加索一样,是流派和理念无法框架的那种大师。他们与他们的时代紧密相连,他们关心世界的未来,以此为关照来进行手头的创作。

  马克斯·恩斯特《森林之上的鸟》,1929

  Max Ernst,Birds above the Forest ,1929

  他们是艺术家,更是革命者。这次的展览,展现的就是这样的恩斯特。

  “艺术无关品味,艺术不是用来欣赏的。”在他眼里,“绘画既不是装饰性的娱乐,也不是对现实感知的虚构造型,它将永远是:创造、发现、启示。”

  如果是马克思·恩斯特,可以参照同时期的超现实画家,与达利比较,他的原创性更强,没那么东拼西凑;和玛格丽特相比较,他的细节更丰富,没那么表层;当然他没有基里柯那么言简意赅,醍醐灌顶。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婚纱_礼服_秀禾_旗袍_婚纱礼服-顺长婚嫁网 > 如何评价西方绘画大师恩斯特的油画画风?

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